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.前言 | 第7-9页 |
·研究的必要性 | 第7-9页 |
·目的和意义 | 第7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7-9页 |
·研究的依据、特色与创新 | 第9页 |
2.实验研究 | 第9-12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9-10页 |
·药品 | 第10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10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10页 |
·动物及分组 | 第10页 |
·饲养 | 第10页 |
·造模 | 第10-11页 |
·给药 | 第11页 |
·标本制备 | 第11页 |
·观察指标 | 第11-12页 |
·一般形态观察 | 第11页 |
·血液流变学检测 | 第11页 |
·血脂的检测 | 第11页 |
·放射免疫检测 | 第11-12页 |
·组织病理学观察 | 第12页 |
·观察时相点的确定 | 第12页 |
·统计学处理 | 第12页 |
3.结果 | 第12-18页 |
·一般形态学观察 | 第12-13页 |
·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 | 第13-14页 |
·血脂测定结果 | 第14-15页 |
·血浆TXB_2与6-keto-PGF_(1a)的测定 | 第15页 |
·组织病理学观察 | 第15-18页 |
·正常对照组 | 第15-16页 |
·模型组 | 第16页 |
·治疗组 | 第16-18页 |
4.讨论 | 第18-28页 |
·祖国医学对SANFH疾病的认识 | 第18-20页 |
·病名认识 | 第18-19页 |
·病因病机认识 | 第19-20页 |
·辨证治疗 | 第20页 |
·现代医学研究状况 | 第20-23页 |
·脂肪代谢紊乱学说 | 第20-21页 |
·血管内凝血学说 | 第21页 |
·血管功能障碍学说 | 第21-22页 |
·骨质疏松和激素的细胞毒作用 | 第22页 |
·骨内压增高学说 | 第22-23页 |
·模型的建立 | 第23-24页 |
·检测指标的意义 | 第24-26页 |
·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意义 | 第24页 |
·脂肪代谢紊乱在股骨头坏死中的意义 | 第24-25页 |
·TXB2与6-keto-PGF1a的意义 | 第25-26页 |
·活血通络方的作用 | 第26页 |
·活血通络方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机理探讨 | 第26-28页 |
·降低血液黏度,改善血液流变状态 | 第26-27页 |
·降低血脂,改善脂肪沉积状态 | 第27页 |
·降低骨内压,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 | 第27页 |
·调节TXB_2和6-keto-PGF_(1a)平衡,改善血管内凝血状态 | 第27-28页 |
5.结论 | 第28-29页 |
·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 | 第28页 |
·活血通络方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干预机制和防治作用 | 第28-29页 |
6.问题与展望 | 第29-31页 |
致谢 | 第31-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2-38页 |
附1 | 第38-39页 |
附2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