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9-17页 |
| ·液膜法的引入 | 第9-10页 |
| ·液膜分离的机理及特点 | 第10-12页 |
| ·非流动载体的液膜传质机理 | 第10-11页 |
| ·含流动载体液膜的分离机理 | 第11页 |
| ·液膜分离的特点 | 第11-12页 |
| ·液膜的分类 | 第12-14页 |
| ·支撑液膜(SLM) | 第12-13页 |
| ·乳化液膜(ELM) | 第13-14页 |
| ·液膜分离技术应用 | 第14-16页 |
| ·医药化工 | 第14-15页 |
| ·金属提取 | 第15-16页 |
| ·废水处理 | 第16页 |
| ·本课题采用液膜的基本思路 | 第16-17页 |
| 第二章 流动载体的选择 | 第17-29页 |
| ·流动载体(萃取剂)的选择 | 第17-19页 |
| ·离子交换分离法 | 第17-18页 |
| ·流动载体选择 | 第18-19页 |
| ·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| 第19-20页 |
| ·产品磷酸模拟 | 第20-21页 |
| ·实验步骤 | 第21-22页 |
| 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22-27页 |
| ·外观对比 | 第22-23页 |
| ·AOT-S 用量对Mg~(2+)萃取效果影响 | 第23-25页 |
| ·Mg~(2+)浓度对萃取效果影响 | 第25-26页 |
| ·不同AOT-S 浓度下Mg~(2+)浓度对萃取效果影响 | 第26-27页 |
| ·小结 | 第27-29页 |
| 第三章 乳液液膜分离实验 | 第29-48页 |
| ·液膜组成的选择 | 第29-34页 |
| ·膜溶剂/有机溶剂 | 第29-30页 |
| ·膜用表面活性剂 | 第30-32页 |
| ·内水相体系和膜助剂 | 第32-33页 |
| ·分离机理 | 第33-34页 |
| ·液膜分离影响因素 | 第34-36页 |
| ·制乳时间及混合时间 | 第34-35页 |
| ·流动载体含量 | 第35页 |
| ·液膜用表面活性剂含量 | 第35页 |
| ·油内比 | 第35页 |
| ·乳水比 | 第35-36页 |
| ·内相溶液HCl 浓度 | 第36页 |
| ·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| 第36-37页 |
| ·制膜实验步骤 | 第37-38页 |
| ·实验结论和分析 | 第38-45页 |
| ·AOT-S 用量对液膜稳定性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| ·表面活性剂N205 用量对液膜稳定性影响 | 第39-40页 |
| ·液体石蜡用量对液膜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| ·内水相HCl 浓度对液膜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| ·油内比(R_(OI))对液膜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| ·乳水比(R_(EW))对液膜分离效果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| ·液膜最佳配比 | 第44-45页 |
| ·液膜分离和萃取分离实验对比 | 第45页 |
| ·镁离子浓度对液膜分离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| ·小结 | 第46-48页 |
| 第四章 微乳体系研究 | 第48-71页 |
| ·微乳化概述 | 第48-49页 |
| ·微乳液形成机理 | 第49-50页 |
| ·微乳体系的结构 | 第50-51页 |
| ·微乳液的类型和结构理论-R 比理论 | 第51-54页 |
| ·微乳体系的相行为 | 第54-55页 |
| ·微乳体系相图研究 | 第55-64页 |
| ·不同镁离子浓度下的拟三元相图的绘制 | 第57-59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9-64页 |
| ·本体系热力学分析 | 第64-69页 |
| ·小结 | 第69-71页 |
| 第五章 结论 | 第71-73页 |
| 符号说明 | 第73-7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5-78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| 第78-79页 |
| 致谢 | 第79-80页 |
| 声 明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