适宜技术与绿色设计本土化
第一章 绪论 | 第1-15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 | 第10-14页 |
1.1.1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| 第10-12页 |
1.1.2 绿色设计思想的产生 | 第12-13页 |
1.1.3 我国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绿色建筑的内涵与发展方向 | 第15-27页 |
2.1 绿色建筑的概念 | 第15页 |
2.2 绿色建筑的内涵 | 第15-18页 |
2.2.1 节约能源 | 第16-17页 |
2.2.2 健康舒适 | 第17页 |
2.2.3 保护环境 | 第17-18页 |
2.3 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 | 第18-19页 |
2.4 绿色建筑发展的几种趋势 | 第19-20页 |
2.5 我国绿色建筑现状 | 第20-27页 |
2.5.1 绿色建筑的实践 | 第20-25页 |
2.5.2 绿色建筑设计的困境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绿色适宜技术的理论框架 | 第27-42页 |
3.1 绿色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| 第27-29页 |
3.1.1 低技术 | 第27-28页 |
3.1.2 中技术 | 第28页 |
3.1.3 高技术 | 第28-29页 |
3.2 适宜技术的范畴 | 第29-30页 |
3.3 适宜技术的一般构成 | 第30-42页 |
3.3.1 自然资源利用 | 第31-36页 |
3.3.2 建筑细部构造 | 第36-42页 |
第四章 绿色建筑设计本土化的途径 | 第42-52页 |
4.1 绿色设计的地域条件 | 第42-43页 |
4.2 绿色设计的本土化 | 第43-45页 |
4.2.1 本土化的定义 | 第43-44页 |
4.2.2 本土化的层次 | 第44-45页 |
4.3 适宜技术与本土化 | 第45-46页 |
4.3.1 适宜技术在绿色设计中的定位 | 第45-46页 |
4.3.2 本土化的技术选择 | 第46页 |
4.4 以适宜技术为主的绿色建筑创作 | 第46-52页 |
4.4.1 柯里亚的适应气候建筑 | 第46-48页 |
4.4.2 哈桑法赛对埃及伊斯兰地域建筑的探索 | 第48-49页 |
4.4.3 张家港双山岛生态农宅设计研究 | 第49-50页 |
4.4.4 延安枣园绿色住区 | 第50-52页 |
第五章 合肥地区的绿色建筑设计 | 第52-72页 |
5.1 合肥地域条件分析 | 第52-54页 |
5.1.1 合肥地区的气候特征 | 第52-53页 |
5.1.2 合肥地区的地域环境 | 第53-54页 |
5.1.3 合肥地区的社会条件 | 第54页 |
5.2 绿色设计的程序 | 第54-55页 |
5.3 合肥地区绿色设计的技术策略 | 第55-60页 |
5.3.1 场地规划 | 第56-57页 |
5.3.2 健康舒适 | 第57-59页 |
5.3.3 资源效益 | 第59页 |
5.3.4 可承受性 | 第59-60页 |
5.4 合肥地区绿色建筑设计手法 | 第60-68页 |
5.4.1 建筑形体 | 第60页 |
5.4.2 建筑表皮 | 第60-63页 |
5.4.3 自然通风 | 第63-64页 |
5.4.4 窗口遮阳 | 第64-66页 |
5.4.5 建筑绿化 | 第66-68页 |
5.5 作者实践:绿色设计手法的运用 | 第68-71页 |
5.6 小结 | 第71-72页 |
结语 | 第72-73页 |
附录一 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附录二 图片索引 | 第76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