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绪论 | 第1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、目标及研究意义 | 第7-10页 |
1.2 微动疲劳研究的发展历程 | 第10-11页 |
1.3 有关微动疲劳方面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3.1 微动疲劳强度和寿命的计算方法方面 | 第11-12页 |
1.3.2 应用断裂力学方法估算微动疲劳寿命 | 第12页 |
1.3.3 微动疲劳行为与寿命影响因素方面 | 第12-14页 |
1.3.4 裂纹萌生条件及预测标准 | 第14-15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| 第15-17页 |
1.4.1 微动疲劳损伤的理论研究 | 第16页 |
1.4.2 设计并进行微动疲劳实验,探讨微动疲劳损伤机理 | 第16页 |
1.4.3 建立微动疲劳损伤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 | 第16页 |
1.4.4 总结规律 | 第16-17页 |
1.5 论文研究目标: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微动损伤机理探讨 | 第18-23页 |
2.1 微动损伤的相关概念 | 第18页 |
2.2 微动损伤的特点 | 第18-21页 |
2.1.1 微动现象分析方法 | 第19页 |
2.1.2 表面磨损 | 第19-21页 |
2.3 微动裂纹萌生扩展与微动区域的关系 | 第21-2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接触力学分析及有限元模拟方法 | 第23-51页 |
3.1 圆柱与平面接触应力计算 | 第23-30页 |
3.1.1 Hertz接触理论 | 第23-27页 |
3.1.2 剪切力和主拉伸应力Bulk Tension的影响 | 第27-29页 |
3.1.3 接触表面以下的应力分布 | 第29-30页 |
3.2 平面与平面接触的应力场理论计算 | 第30-35页 |
3.2.1 接触表面垂直压力分布 | 第30-32页 |
3.2.2 集中载荷P作用下半无限大平面的应力分布 | 第32-34页 |
3.2.3 分布载荷作用下X和Y方向应力 | 第34-35页 |
3.3 有限元模型 | 第35-49页 |
3.3.1 试验接触类型的选择 | 第36页 |
3.3.2 接触计算程序 | 第36-37页 |
3.3.3 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的接触分析 | 第37-40页 |
3.3.4 ANSYS接触分析过程与结果 | 第40-4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四章 微动疲劳试验装置设计与强度校核 | 第51-64页 |
4.1 微动疲劳实验的实验装置设计 | 第51-57页 |
4.1.1 微动试样设计 | 第51-52页 |
4.1.2 桥式微动垫 | 第52-53页 |
4.1.3 环形加载圈 | 第53-54页 |
4.1.4 加载螺头设计 | 第54-55页 |
4.1.5 装配框架的设计 | 第55页 |
4.1.6 试验装置的装配简图、模型图 | 第55-57页 |
4.2 实验装置强度与刚度校核 | 第57-63页 |
4.2.1 利用材料力学的理论计算 | 第57-60页 |
4.2.2 有限元计算 | 第60-62页 |
4.2.3 材料力学的理论计算与有限元方法计算结果比较 | 第62-63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五章 45钢微动磨损过程与疲劳寿命影响因素探讨 | 第64-93页 |
5.1 实验方法和原理 | 第64-71页 |
5.1.1 试验方案与参数测试方法 | 第65-69页 |
5.1.2 试样制备 | 第69-71页 |
5.1 .3 试验参扮 | 第71页 |
5.2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71-91页 |
5.2.1 微动桥标定 | 第71-76页 |
5.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76-91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91-93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将来本课题研究方向 | 第93-95页 |
6.1 结论 | 第93-94页 |
6.2 建议将来本课题研究方向 | 第94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101页 |
致谢词 | 第101-102页 |
附录A: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导师项目发表的专业论文 | 第102-103页 |
附录B:试验过程中的一些试验实况图片 | 第103-1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