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1 绪论 | 第1-17页 |
| ·引言 | 第8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| 第8-10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8-10页 |
| ·研究的意义 | 第10页 |
| ·研究的内容 | 第10页 |
| ·煤炭自然发火机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| ·煤自燃倾向性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| ·煤自燃危险区域判定理论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| 2 潘一矿2322(3)综放面上风巷顶煤煤温检测预报自燃技术 | 第17-34页 |
| ·潘一矿2322(3)综放面地质概况 | 第17-18页 |
| ·工作面概况 | 第17页 |
| ·煤层情况 | 第17页 |
| ·煤质情况 | 第17-18页 |
| ·煤层顶底板情况 | 第18页 |
| ·地质构造情况 | 第18页 |
| ·其它地质情况 | 第18页 |
| ·矿井自然发火情况 | 第18-19页 |
| ·自然发火分布特点 | 第18-19页 |
| ·检测煤温预报自然发火技术 | 第19-21页 |
| ·测温系统的选择 | 第19-21页 |
| ·热电偶探头的布置要求 | 第21页 |
| ·潘一矿2322(3)综放面上风巷顶煤煤温实测 | 第21-33页 |
| ·热电偶的制作和标定 | 第21-22页 |
| ·上风巷顶煤测温系统布置 | 第22-23页 |
| ·上风巷顶煤煤温观测结果 | 第23-33页 |
| ·上风巷顶煤温升规律 | 第3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| 3 煤吸氧量与放热量变化规律以及导热系数的测定 | 第34-49页 |
| ·煤氧吸附理论 | 第34-37页 |
| ·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| 第34-35页 |
| ·煤的吸氧速度 | 第35页 |
| ·煤的吸氧量 | 第35-37页 |
| ·煤的吸附热 | 第37页 |
| ·煤的总吸氧量测定与放热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| 第37-43页 |
| ·实验仪器与实验条件 | 第38页 |
| ·煤的总吸氧量与放热量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3页 |
| ·导热系数的测定 | 第43-47页 |
| ·导热系数速测仪介绍 | 第43-46页 |
| ·实验仪器与实验条件 | 第46页 |
| ·测定结果与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| 4 潘一矿2322(3)综放面上风巷顶煤自然发火预测 | 第49-69页 |
| ·上风巷顶煤煤体自燃环境分析 | 第49-55页 |
| ·上风巷顶煤煤体所处环境特点 | 第49页 |
| ·巷道顶煤松散煤体漏风动力与漏风强度 | 第49-50页 |
| ·巷道顶煤松散煤体漏风规律 | 第50-53页 |
| ·巷道顶煤松散煤体内氧分布规律 | 第53-55页 |
| ·巷道顶煤自燃极限参数 | 第55-57页 |
| ·顶煤自燃所需的最小浮煤厚度 | 第55-56页 |
| ·引起巷道顶煤自燃的最小氧浓度 | 第56-57页 |
| ·松散顶煤的最大当量粒径 | 第57页 |
| ·巷道顶煤自燃危险区域判定条件 | 第57页 |
| ·巷道煤层自燃危险区域划分 | 第57-59页 |
| ·不自燃区域 | 第57-58页 |
| ·可能自燃的浮煤厚度 | 第58页 |
| ·可能自燃的煤体破碎程度 | 第58页 |
| ·自燃区域分类 | 第58-59页 |
| ·巷道自燃过程动态数值模拟 | 第59-60页 |
| ·巷道自燃数学模型 | 第59页 |
| ·定解条件 | 第59-60页 |
| ·模拟结果分析 | 第60-68页 |
| ·网格划分 | 第60页 |
| ·上风巷顶煤温度场模拟 | 第60-61页 |
| ·上风巷顶煤氧气浓度分布规律 | 第61-62页 |
| ·煤体内空气流动速度场模拟 | 第62-64页 |
| ·采取措施后煤体内其他情况的模拟 | 第64-65页 |
| ·收作眼处模拟结果分析 | 第65-6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| 5 潘一矿2322(3)综放面上风巷防灭火措施 | 第69-75页 |
| ·防止2322(3)综放面上风巷顶煤自燃预防性措施 | 第69-73页 |
| ·喷涂堵漏技术 | 第69页 |
| ·灌注高分子泥防灭火 | 第69页 |
| ·灌浆技术 | 第69-70页 |
| ·新型高分子材料防灭火 | 第70-73页 |
| ·防止2322(3)综放面上风巷顶煤自燃的综合治理措施 | 第73-75页 |
| ·加强2322(3)综放面上风巷的气体成分的检测 | 第73-74页 |
| ·加强2322(3)综放面上风巷顶煤煤温的检测 | 第74-75页 |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7页 |
| ·结论 | 第75-76页 |
| ·展望 | 第76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-7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8-81页 |
| 附录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