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城市贫困人口的界定和构成 | 第1-17页 |
一、城市贫困的概念 | 第11-12页 |
(一) 国际学术界的贫困定义 | 第11页 |
(二) 国内学术界对贫困的定义 | 第11-12页 |
(三) 本文观点 | 第12页 |
二、中国城市贫困的测定 | 第12-14页 |
(一) 绝对标准 | 第12-13页 |
(二) 相对标准 | 第13-14页 |
三、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 | 第14-17页 |
(一) 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的构成 | 第14页 |
(二) 我国城市贫困的规模 | 第14-15页 |
(三) 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的特征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城市贫困人口的生存特征 | 第17-22页 |
一、城市贫困家庭收入情况 | 第17页 |
二、城市贫困家庭基本生活消费状况 | 第17-19页 |
(一) 食品消费状况 | 第17-18页 |
(二) 衣着消费状况 | 第18-19页 |
三、城市贫困家庭健康与教育状况 | 第19-20页 |
(一) 健康及医疗状况 | 第19页 |
(二) 子女教育状况 | 第19-20页 |
四、城市贫困家庭社会活动状况 | 第20-22页 |
第三章 城市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分析 | 第22-30页 |
一、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宏观背景 | 第22-27页 |
(一)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,地区之间差距日益突出 | 第22-23页 |
(二) 国企改革中出现大量下岗失业人员,贫困问题显性化 | 第23页 |
(三) 产业结构调整,劳动力需求转换,造成大量人员失业 | 第23页 |
(四)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| 第23-25页 |
(五) 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是造成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 | 第25-26页 |
(六) 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就业的冲击 | 第26-27页 |
(七) 通货膨胀的发生扩大了城市贫困居民的范围 | 第27页 |
二、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微观原因 | 第27-30页 |
(一) 文化技术素质偏低,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 | 第28页 |
(二) 家庭人口多,负担沉重,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大 | 第28页 |
(三) 因病致贫、返贫 | 第28-29页 |
(四) 某些特殊群体特别容易陷入困境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城市贫困带来的社会后果和发展趋势 | 第30-34页 |
一、贫困对个人和家庭的负面影响 | 第30-31页 |
(一) 贫困导致个人及其家庭成员在教育、健康、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水平低下 | 第30页 |
(二) 贫困问题可能在家庭中代际相传 | 第30页 |
(三) 家庭的贫困化会使家庭成员的社会阶层地位有所降低 | 第30-31页 |
(四) 贫困会导致城市贫困者产生较大的心理反应 | 第31页 |
二、贫困与社会冲突 | 第31-32页 |
(一) 贫困问题的长期存在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相违背 | 第31页 |
(二) 贫困人口规模的扩大会带来很多社会冲突,影响社会稳定性 | 第31-32页 |
(三) 贫困的存在会导致社会结构和文化整合程度的降低 | 第32页 |
三、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 | 第32-34页 |
(一) 城市贫困的长期化和稳固化 | 第32-33页 |
(二) 贫困的结构化特征将日益突出 | 第33页 |
(三) 城市外来人口的贫困 | 第33页 |
(四) 贫困的区位化及棚户区的趋势 | 第33页 |
(五) 贫困群体与社会分裂趋势加剧 | 第33-34页 |
第五章 缓解城市贫困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| 第34-43页 |
一、世界各国的反贫困经验 | 第34-35页 |
(一) 欧洲国家的反贫困政策 | 第34页 |
(二) 美国的反贫困模式 | 第34-35页 |
二、我国缓解城市贫困的对策与建议 | 第35-43页 |
(一) 扩大生产性就业,完善劳动力市场 | 第35-36页 |
(二) 积极实施“再就业工程” | 第36-37页 |
(三)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,建立稳定的社会安全网,减轻贫困的程度 | 第37-39页 |
(四) 完善配套体制改革 | 第39-40页 |
(五) 加强流动人口的宏观管理,使之流动规范化、有序化 | 第40-41页 |
(六) 加强精神扶贫,使贫困者走出“贫困再生产”的恶性循环 | 第41页 |
(七)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,使反贫困工作走向法制轨道 | 第41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45-46页 |
作者声明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