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方案研究
引言 | 第1-15页 |
上篇 文献研究 | 第15-26页 |
一、痹病治疗的古代研究 | 第15-19页 |
二、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治疗的现代研究 | 第19-26页 |
中篇 临床研究 | 第26-71页 |
资料与方法 | 第26-35页 |
一、病例来源 | 第26页 |
二、病例选择 | 第26-29页 |
(一) 诊断标准 | 第26-28页 |
(二) 纳入标准 | 第28页 |
(三) 排除标准 | 第28页 |
(四) 病例剔除规定 | 第28页 |
(五) 脱落病例判定标准 | 第28-29页 |
三、试验设计 | 第29-32页 |
(一) 样本含量的估算 | 第29页 |
(二) 随机方法设计与实施 | 第29页 |
(三) 盲法的设计与实施 | 第29-30页 |
(四) 试验用药 | 第30页 |
(五) 治疗方法 | 第30-31页 |
(六) 观察项目 | 第31-32页 |
(七) 观察方法及观察时点 | 第32页 |
(八) 病例报告表的制订及填写 | 第32页 |
四、安全性的观察 | 第32-33页 |
五、疗效评定标准 | 第33-34页 |
六、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| 第34-35页 |
结果 | 第35-71页 |
一、临床试验完成情况 | 第35-37页 |
二、疗效分析 | 第37-64页 |
(一) 基线分析 | 第37-38页 |
(二) 主要疗效指标分析 | 第38-46页 |
1. ACR疗效 | 第38-43页 |
2. X线改善 | 第43-44页 |
3、中医证候疗效 | 第44-46页 |
(三) 次要疗效指标比较 | 第46-61页 |
1、症状/体征分析 | 第46-53页 |
2、主观指标的比较 | 第53-57页 |
3、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| 第57-60页 |
4、生存质量HAQ比较 | 第60-61页 |
(四) 分层分析 | 第61-64页 |
1、按病程进行分层分析 | 第61-62页 |
2、既往有无治疗分层分析 | 第62页 |
3、按中医证候分层分析 | 第62-63页 |
4、关节功能分级分层分析 | 第63页 |
5、按活动性分级分层分析 | 第63-64页 |
三、安全性分析 | 第64-68页 |
(一) 不良事件及实验室指标异常的发生频次分析 | 第64-65页 |
(二) 实验室指标异常及月经异常情况分析 | 第65-68页 |
1. 505例患者中实验室指标异常及月经异常情况 | 第65-68页 |
2、剔除五例病人的不良反应情况 | 第68页 |
四、剔除、退出病例分析 | 第68-69页 |
五、依从性评价 | 第69-70页 |
六、联合用药分析 | 第70-71页 |
下篇 讨论 | 第71-80页 |
一、研究治疗方案的形成及其意义 | 第71页 |
二、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评价 | 第71-75页 |
三、安全性评价 | 第75页 |
四、本研究的经验与存在不足 | 第75-78页 |
五、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| 第78页 |
六、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5页 |
附录1 | 第85-86页 |
附录2 | 第86-87页 |
附录3 | 第87-89页 |
附录4 | 第89-90页 |
致谢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