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前言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汽车的历史及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| 第9-16页 |
第一节 汽车的历史 | 第9-12页 |
一 人力车和畜力车 | 第9页 |
二 世界汽车的发展历程 | 第9-11页 |
三 中国汽车的发展历程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 | 第12-16页 |
一 汽车工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| 第12页 |
二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| 第12-16页 |
第二章 中国汽车金融的历史及现状 | 第16-22页 |
第一节 世界汽车金融的历史及现状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中国汽车金融的历史及现状 | 第17-22页 |
一 中国汽车金融的历史 | 第17-18页 |
二 中国汽车金融的现状 | 第18-22页 |
第三章 中国汽车金融市场容量分析 | 第22-27页 |
第一节 中国汽车保有量及需求量 | 第22-24页 |
一 2000-2020中国家用轿车保有量预测 | 第22页 |
二 预测结果的修正及情景分析 | 第22-24页 |
第二节 2020年前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的总量预测 | 第24-27页 |
一 家用轿车的平均价格预测 | 第24页 |
二 2020年前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的总量预测 | 第24-27页 |
第四章 发展我国汽车金融的必要性分析 | 第27-43页 |
第一节 汽车金融与汽车产业的关系 | 第27-30页 |
一 汽车金融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| 第27-29页 |
二 汽车金融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第二节 我国汽车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1页 |
一 缺乏完善的汽车消费信贷保障体系 | 第30页 |
二 银行贷款“门槛”过高 | 第30-31页 |
第三节 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对我国汽车金融市场的影响 | 第31-36页 |
一 对服务模式的影响 | 第31-35页 |
二 对汽车金融服务机构资金来源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第四节 发展我国汽车金融的必要性 | 第36-40页 |
一 人均GDP1000-3000美元是汽车快速进入家庭的时期 | 第36-38页 |
二 发展汽车金融服务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| 第38页 |
三 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汽车金融服务的支持 | 第38-39页 |
四 改善居民的消费结构,迫切需要发展我国的汽车金融业 | 第39-40页 |
五 应对外资汽车金融机构冲击的需要 | 第40页 |
第五节 发展我国汽车金融的可行性 | 第40-43页 |
一 经济上能承受 | 第41页 |
二 开展汽车金融业务具有政策上的保障和支持 | 第41-43页 |
第五章 提供汽车金融的企业的优劣势分析 | 第43-51页 |
第一节 三类提供汽车金融服务的企业的差别 | 第43-44页 |
一 企业性质(所有制)不同 | 第43页 |
二 与汽车制造企业的关系不同 | 第43页 |
三 业务范围不同 | 第43-44页 |
第二节 三类提供汽车金融服务的企业的SWOT分析 | 第44-45页 |
一 综合性商业银行 | 第44-45页 |
二 专业汽车金融公司 | 第45页 |
三 汽车集团财务公司 | 第45页 |
第三节 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结构分析 | 第45-51页 |
一 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的战略群体划分 | 第45-47页 |
二 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| 第47-48页 |
三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| 第48-51页 |
第六章 我国汽车金融企业的对策 | 第51-57页 |
第一节 综合性商业银行的对策 | 第51-52页 |
一 成立汽车金融服务部,提供专业化的汽车金融服务 | 第51-52页 |
二 成为汽车金融公司的后台 | 第52页 |
三 与汽车金融公司合作 | 第52页 |
四 灵活利用利率,争夺优质客户 | 第52页 |
第二节 汽车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对策 | 第52-53页 |
一 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 | 第52-53页 |
二 汽车集团财务公司与综合性商业银行优势互补 | 第53页 |
三 整合集团内部资源,提供一体化服务 | 第53页 |
第三节 在IT支持下构建随需应变的服务模式抗衡外资汽车金融公司 | 第53-57页 |
一 随需应变企业模式的特征 | 第54页 |
二 传统银行汽车金融业务模式和随需应变模式的对比 | 第54-55页 |
三 构建随需应变汽车金融服务模式的步骤 | 第55-57页 |
结论与讨论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附录1:在校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| 第60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中文详细摘要 | 第63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