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企业经济论文--企业生产管理论文--产品管理论文

品牌设计与传播的研究与探讨

第1章 绪论第1-16页
 1.1 选题背景第10-11页
  1.1.1 品牌正在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第10页
  1.1.2 中国的品牌建设及其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,具有广阔前景第10页
  1.1.3 中国乃至世界的品牌发展速度极快,对其研究必须与时俱进第10-11页
 1.2 选题意义第11-14页
  1.2.1 品牌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与 CIS设计的重要内容第11页
  1.2.2 品牌建设及其研究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11-12页
  1.2.3 品牌建设及其研究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第12-13页
  1.2.4 中国的品牌建设和研究亟需加强第13-14页
  1.2.5 本课题研究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第14页
 1.3 写作思路第14-15页
 1.4 创新之处第15-16页
第2章 品牌与品牌 CIS设计第16-34页
 2.1 品牌概述第16-21页
  2.1.1 品牌的涵义第16-17页
  2.1.2 品牌的特征第17-18页
  2.1.3 品牌的作用第18-20页
  2.1.4 与品牌相关的概念分析第20-21页
 2.2 品牌设计中的 CIS导入第21-25页
  2.2.1 CIS的含义第21页
  2.2.2 CIS的构成要素第21-22页
  2.2.3 CIS的导入时机第22-25页
 2.3 品牌的理念系统(MI)及其策划第25-27页
  2.3.1 理念系统(MI)的基本内容第25页
  2.3.2 理念系统(MI)的具体策划第25-27页
 2.4 品牌的行为系统(BI)及其策划第27-28页
  2.4.1 行为系统(BI)的基本内容第27页
  2.4.2 企业行为的规范化管理第27-28页
 2.5 品牌的视觉系统(VI)及其策划第28-32页
  2.5.1 名称与品牌的策划第28-29页
  2.5.2 标志的设计第29-31页
  2.5.3 标准字的设计第31页
  2.5.4 标准色的设计第31-32页
  2.5.5 企业造型的设计第32页
 2.6 品牌设计的扩展——AI、FI、SI、II、EI第32-33页
  2.6.1 听觉识别——AI第32页
  2.6.2 感觉识别——FI第32-33页
  2.6.3 情感识别——SI第33页
  2.6.4 超觉识别——II第33页
  2.6.5 环境识别——EI第33页
 2.7 本章小结第33-34页
第3章 品牌的传播第34-52页
 3.1 传播概述第34-36页
  3.1.1 传播的含义及特点第34页
  3.1.2 传播效果的层次第34页
  3.1.3 传播的类型第34-35页
  3.1.4 传播的原则第35-36页
 3.2 品牌传播中的公众引导第36-43页
  3.2.1 消费者品牌意识的提高第36-38页
  3.2.2 消费者品牌联想的建立第38-39页
  3.2.3 公众品牌态度的建立第39-40页
  3.2.4 对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培养第40-43页
 3.3 品牌传播中的公共关系第43-51页
  3.3.1 新闻发布会第43-46页
  3.3.2 展览会第46-48页
  3.3.3 社会赞助第48-49页
  3.3.4 危机事件及处理第49-51页
 3.4 本章小结第51-52页
第4章 品牌定位和品牌保护第52-65页
 4.1 品牌定位第52-59页
  4.1.1 品牌定位及其意义第52-53页
  4.1.2 品牌定位的标准第53页
  4.1.3 品牌定位的过程第53-56页
  4.1.4 品牌定位策略第56-59页
 4.2 品牌的保护第59-64页
  4.2.1 品牌保护的前提第59-60页
  4.2.2 品牌的自我保护第60-62页
  4.2.3 品牌的社会保护第62-64页
 4.3 本章小结第64-65页
第5章 我国品牌建设的对策研究第65-76页
 5.1 中国品牌建设面临挑战第65-69页
  5.1.1 世界品牌发展的总体特点第65页
  5.1.2 国内品牌发展现状第65-66页
  5.1.3 国内外品牌发展差距分析第66-67页
  5.1.4 国内品牌面临严峻挑战第67-69页
 5.2 国际著名品牌的成功经验第69-71页
  5.2.1 把好产品质量关第69-70页
  5.2.2 不断创新第70页
  5.2.3 匠心独运的广告营销活动第70页
  5.2.4 大量的广告投入第70页
  5.2.5 善于处理危机第70页
  5.2.6 具有专长或独特之处第70-71页
  5.2.7 获得权威机构的认可或证实第71页
 5.3 我国品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第71-75页
  5.3.1 建设区域性强势品牌第71-72页
  5.3.2 创建国际品牌第72-73页
  5.3.3 对我国品牌建设的10点建议第73-75页
 5.4 本章小结第75-76页
结论第76-77页
参考文献第77-80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0-81页
致谢第81-82页
个人简历第82页

论文共8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铜和铝对新几内亚凤仙生长发育及花色的影响
下一篇: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