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绪论 | 第6-8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6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6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6-7页 |
(四) 论文框架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城市空间轴线概论 | 第8-20页 |
·概念与意义 | 第8-9页 |
·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定义轴线 | 第8页 |
·城市空间轴线的意义 | 第8-9页 |
·起源与发展 | 第9-19页 |
·东西方轴线的共同起源 | 第9页 |
·城市空间轴线的历史发展概述 | 第9-19页 |
·分类与特征 | 第19页 |
·显性轴和隐性轴——根据轴线的存在方式进行划分 | 第19页 |
·形态轴和发展轴——根据轴线的存在态势进行划分 | 第19页 |
·其它分类 | 第19页 |
·小结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城市空间轴线的社会文化结构 | 第20-36页 |
·精神境界(精神文化)与空间轴线 | 第21-32页 |
·自然哲学思想对城市空间轴线的指导性意义 | 第21-25页 |
·宗教信仰对城市空间轴线的影响 | 第25-29页 |
·文化图式对城市空间轴线的制约 | 第29-30页 |
·社会制度法规与伦理道德在城市空间轴线形态上的演绎 | 第30-32页 |
·世俗生活(物质文化)与空间轴线 | 第32-34页 |
·社会结构在城市空间轴线结构上的影射 | 第32-33页 |
·社会活动与城市空间轴线的相互影响 | 第33-34页 |
·小结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城市空间轴线之社会文化结构的典型案例分析 | 第36-50页 |
·影响北京城市历史轴线的社会文化结构分析 | 第36-43页 |
·元大都——北京城市轴线的初步形成 | 第37-39页 |
·明、清两代北京城市轴线的发展与完善 | 第39-41页 |
·近、现代与当代北京城市轴线的继承与开拓 | 第41-43页 |
·影响巴黎城市历史轴线的社会文化结构分析 | 第43-46页 |
·文艺复兴后绝对君权时期巴黎轴线的形成 | 第43-44页 |
·近代奥斯曼改建对巴黎轴线的发展 | 第44-45页 |
·现代与当代巴黎轴线的继承与开拓 | 第45-46页 |
·东西方社会文化传统背景下城市历史轴线的异同 | 第46-48页 |
·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不同类型城市空间轴线设计的指导原则 | 第50-56页 |
㈠ 针对不同类型城市轴线的具体指导原则 | 第50-52页 |
① 合理控制显性轴的运用范围 | 第50-51页 |
② 开发挖掘隐性轴的多样性意义 | 第51页 |
③ 审慎对待形态轴的功过得失 | 第51页 |
④ 引导发挥发展轴的积极作用 | 第51-52页 |
㈡ 轴线设计在中国的具体实践评析 | 第52-56页 |
① 过多关注形态轴的建设,企图单一的从东西方城市轴线形态上的差异塑造城市的民族性、地域性,而轻视发展轴的所更有的体现地域文化的更大潜力 | 第52-53页 |
② 停留在显性轴层面,追求视觉冲击、感官刺激等表面的效果,而无视对隐性层面的多样性意义的发掘 | 第53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7页 |
图表索引 | 第57-59页 |
后记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