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布式蠕虫检测与主动防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
第一章 前言 | 第1-13页 |
·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| 第11-12页 |
·论文结构和章节安排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蠕虫检测与防御技术研究综述 | 第13-18页 |
·网络蠕虫的定义 | 第13页 |
·蠕虫与病毒的区别 | 第13-14页 |
·蠕虫的工作机制 | 第14页 |
·蠕虫的行为特征 | 第14-15页 |
·蠕虫检测与防御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蠕虫检测与防御亟待解决的问题 | 第16-1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7-18页 |
第三章 自适应的分布式蠕虫检测与主动防御系统 | 第18-26页 |
·自适应的蠕虫检测与主动防御系统 | 第18-19页 |
·引入自适应思想的必要性 | 第18页 |
·蠕虫检测与主动防御系统的自适应性 | 第18-19页 |
·分布式对象技术 | 第19-21页 |
·分布式对象技术的发展状况 | 第19页 |
·CORBA的体系结构 | 第19-20页 |
·CORBA的特点 | 第20-21页 |
·陷阱网络技术 | 第21-23页 |
·陷阱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| 第21-22页 |
·陷阱网络的特点 | 第22-23页 |
·数据挖掘技术 | 第23-25页 |
·数据挖掘的分析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数据挖掘与决策 | 第24-2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四章 一个分布式蠕虫检测与主动防御系统模型 | 第26-34页 |
·Aegis的体系结构 | 第26-29页 |
·Aegis的体系结构模型 | 第26-28页 |
·Aegis模型的特点 | 第28-29页 |
·Aegis的通信模型 | 第29-30页 |
·Aegis的实现模型 | 第30-33页 |
·Aegis的对象模型 | 第30-32页 |
·Aegis的IDL定义 | 第32-3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五章 蠕虫检测子系统的关键技术 | 第34-40页 |
·基于Snort的蠕虫误用检测 | 第34-35页 |
·基于DSC的蠕虫异常检测 | 第35-39页 |
·DSC算法描述 | 第35-36页 |
·DSC算法实现 | 第36-38页 |
·DSC算法效率讨论 | 第38-3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六章 全局事件分析子系统的关键技术 | 第40-46页 |
·事件分析的定义及分类 | 第40页 |
·事件分析方法 | 第40-43页 |
·事件融合分析 | 第41-43页 |
·事件相似度定义 | 第41-42页 |
·事件相似度计算 | 第42-43页 |
·事件相关性分析 | 第43页 |
·事件分析器设计 | 第43-44页 |
·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七章 主动防御子系统的关键技术 | 第46-57页 |
·网络脆弱性分析 | 第46-50页 |
·脆弱性分析的必要性 | 第46-47页 |
·脆弱性分析方法 | 第47-50页 |
·漏洞扫描 | 第48页 |
·主动恢复 | 第48-50页 |
·内部防火墙机制 | 第50-52页 |
·内部防火墙设计 | 第50-52页 |
·内部防火墙响应策略 | 第52页 |
·蠕虫对抗技术 | 第52-55页 |
·良性蠕虫与恶意蠕虫的区别 | 第52-53页 |
·蠕虫对抗蠕虫 | 第53-55页 |
·SWAW模型体系结构 | 第53-55页 |
·良性蠕虫主体配置 | 第5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八章 陷阱网络子系统的关键技术 | 第57-69页 |
·陷阱网络子系统总体设计 | 第57-58页 |
·陷阱网络模型分析 | 第58-59页 |
·陷阱网络关键技术分析 | 第59-62页 |
·入侵重定向技术 | 第59-60页 |
·数据捕获技术 | 第60-61页 |
·数据控制技术 | 第61页 |
·数据分析技术 | 第61-62页 |
·陷阱网络蠕虫行为模式挖掘 | 第62-67页 |
·审计数据描述与数据预处理 | 第62-63页 |
·增量关联挖掘 | 第63-64页 |
·序列模式挖掘 | 第64-65页 |
·行为模式评估 | 第65-66页 |
·蠕虫行为模式挖掘的设计 | 第66-67页 |
·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67-6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9-71页 |
·本文的工作总结 | 第69页 |
·未来的研究工作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