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7页 |
导言 | 第7-23页 |
第一节 赵树理、张爱玲成名的历史背景、一般文学史评价及研究接收史简述 | 第7-11页 |
第二节 选择赵树理、张爱玲两个案作并置研究的原因 | 第11-17页 |
第三节 本文主要理论思考框架:“现代性” | 第17-18页 |
第四节 本文另外涉及到的两对主要矛盾运动 | 第18-23页 |
第一章 讨论赵树理、张爱玲作品的现代性语境 | 第23-39页 |
第一节 对现代性的起源及其理论准则的简述 | 第23-25页 |
第二节 现代性困境的当代理论反省及现代性的内在特征 | 第25-29页 |
第三节 中国追求建立“民族国家”过程中各阶段的小说“现代性”方案 | 第29-39页 |
第二章 赵树理、张爱玲前小说发展大致脉络:晚清—民初—“五四” | 第39-69页 |
第一节 晚清政治小说和谴责小说 | 第39-51页 |
第二节 1906年以后及民初以来的言情小说 | 第51-60页 |
第三节 “五四”高雅小说与鸳蝴派文学及20世纪通俗文学之关系 | 第60-69页 |
第三章 赵树理 | 第69-126页 |
第一节 关于“民族形式”的讨论 | 第69-75页 |
第二节 毛泽东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 | 第75-78页 |
第三节 赵树理小说在当代文学话语规范建构过程中的接受:《讲话》—“赵树理方向”—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” | 第78-84页 |
第四节 “传统”还是“现代”:对赵树理文学性质的分析 | 第84-91页 |
第五节 赵树理小说的现代性内涵 | 第91-126页 |
第四章 张爱玲 | 第126-170页 |
第一节 张爱玲小说对“五四”小说现代性方案两方面的突破 | 第126-134页 |
第二节 对张爱玲“传奇”的分析 | 第134-138页 |
第三节 多层次、全方位的反讽:张爱玲小说的“现代性” | 第138-152页 |
第四节 中晚期的短篇小说实验 | 第152-162页 |
第五节 张爱玲与鸳鸯蝴蝶派、海派从都市消费文化之关系 | 第162-170页 |
结语 | 第170-1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3-177页 |
后记 | 第177-179页 |
论文独创性声明 | 第179页 |
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| 第1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