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社会科学总论论文--社会学论文--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

知识与行动:一种结构性关联--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改造性阐释

中文摘要第1-8页
英文摘要第8-16页
引言 知識與行動:社會學理论永恒主題的承繼與創新第16-33页
 一、强知识弱行动的社会知识论第16-24页
  1、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第17-20页
  2、知识社会学摆脱局限的努力第20-24页
  3、强知识弱行动构成知识社会学的缺陷第24页
 二、强行动弱知识的社会行动论第24-28页
  1、社会行动理论样式第24-27页
  2、强行动弱知识是社会学理论的内伤第27-28页
 三、吉登斯创新:调和知识与行动的第三条道路第28-33页
  1、吉登斯理论的实践性品质第28-29页
  2、吉登斯问题所引发的时代思考第29-30页
  3、吉登斯重构行动论的努力尝试第30-33页
第一章 知識行動者第33-91页
 第一节 行动者的知识性特征:知识行动者第34-45页
  一、结构化理论的逻辑起点第34-39页
   1、什么是行动者第34-35页
   2、行动者的资格第35-36页
   3、行动共识第36-38页
   4、行动者知识的情境性第38-39页
  二、行动者知识践行的因素第39-42页
   1、获得知识的方式第39-40页
   2、组织与表达知识的类型第40-41页
   3、知识主张的有效性第41页
   4、知识传递方式的类型第41-42页
  三、知识行动者的意义第42-45页
   1、把行动者看作知识行动者的价值第42-43页
   2、遗留的行动者问题第43-45页
 第二节 行动者的分层模式第45-66页
  一、行动反思性的知识化意义第46-48页
   1、普适性意义第46页
   2、结构性意义第46-47页
   3、增生性意义第47-48页
  二、行动理性化的机制第48-50页
   1、什么是行动理性化第48-49页
   2、行动理性化的知识过程第49-50页
  三、行动者动机激发的知识机制第50-52页
   1、动机是对行动的知识化设计第50-51页
   2、动机激发的综合因素第51-52页
  四、表征行动者知识的意识结构第52-66页
   1、考察行动者行动意识结构的意义第52-53页
   2、实践意识与知识的关联第53-58页
    (1) 实践意识的意义或价值第53-55页
    (2) 何谓实践意识第55-56页
    (3) 实践意识的特点第56-57页
    (4) 实践意识同日常活动的关系第57-58页
   3、话语意识与知识要素第58-59页
    (1) 话语意识的基础第58-59页
    (2) 话语意识与实践意识的关系第59页
   4、无意识动机第59-66页
    (1) 无意识第60页
    (2) 有意识第60-61页
    (3) 唤回机制第61-66页
 第三节 行动者的行动结果模式第66-78页
  一、行动者的行动能动性第66-69页
   1、什么是行动能动作用第66-68页
   2、行动折叠-复合效应第68-69页
   3、行动能动性层面第69页
  二、意图行动的意外后果第69-73页
   1、行动意外后果的意义第70页
   2、行动原初情景与意外后果第70-71页
   3、行动意外后果与知识要素第71-73页
  三、行动意外后果的情景第73-78页
   1、行动序列第74-75页
   2、行动复合体第75页
   3、反馈情景第75-78页
 第四节 行动者是我吗:行动者的社会定位第78-91页
  一、我与行动者第78-82页
   1、我的结构第78-79页
   2、我同他的关系第79-80页
   3、谁是行动者第80-81页
   4、我对我的思考第81-82页
  二、行动者与身体第82-85页
   1、身体与行动第82-84页
   2、行动者脱身的知识性意义第84-85页
  三、行动者的社会定位第85-91页
   1、社会定位与角色第86-87页
   2、行动者定位在何处第87-89页
   3、社会情景的定位第89-91页
第二章 行动知识化第91-159页
 第一节 行动的知识性定义第92-99页
  一、行动的道德义涵第93-94页
  二、行动与动作第94-95页
  三、行动与举止第95页
  四、行动的定义第95-99页
 第二节 行动的知识化本质第99-118页
  一、能动性第99-102页
  二、意图性第102-106页
  三、合理化第106-111页
  四、制约性第111-118页
 第三节 行动的类型:从个动与互动第118-129页
  一、互动的类型第118-122页
   1、非聚焦互动和聚焦互动第118-120页
   2、日常接触的互动形式第120-122页
  二、互动的维度第122-129页
 第四节 行动的场域:日常生活领域与社会体系领域第129-159页
  一、日常生活领域的研究意义第129-131页
   1、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关联第129-130页
   2、日常生活世界的理解第130-131页
  二、日常生活的知识化与制度化分析第131-143页
   1、日常生活的界定第131-132页
   2、日常生活与制度化第132-136页
   3、生活制度的维度第136-137页
   4、生活风格的知识性意义第137-141页
   5、作为选择行动样式的生活规划第141-143页
  三、行动情境:行动的时空结构分析第143-159页
   1、行动情境第143-148页
   2、行动的时空结构所表征的知识结构第148-159页
第三章 知识行动化第159-230页
 第一节 知识的行动性意义第160-176页
  一、知识的基本特性第160-162页
   1、知识内容的新旧相对性第160页
   2、知识的社会构成性第160-161页
   3、知识的不确定性第161-162页
  二、共同(有)知识第162-168页
   1、共同(有)知识研究的意义第163-164页
   2、共同(有)知识的定义第164-166页
   3、共同(有)知识的内容构成与特点第166页
   4、共同(有)知识所发挥的作用第166-168页
  三、常识性知识的行动性第168-176页
   1、常识问题研究的缘起第168-169页
   2、共同(有)知识与常识知识区分的意义第169-170页
   3、常识的知识性结构第170-172页
   4、常识信念的评价标准第172-173页
   5、常识信念的实践意涵:连接知识与行动第173-176页
 第二节 行动的知识样式第176-186页
  一、知识增长方式的主张第176-177页
  二、行动的知识样式与知识的社会形态第177-186页
   1、事实的超越:知识走出事实的超时空性能第178-179页
   2、知识对象的知识性连接以及对行动的意义第179-180页
   3、知识的权力性使用与知识的依附性特征第180-181页
   4、行动者利益的知识性关联与知识分配第181-182页
   5、行动者选择知识的标准第182-183页
   6、知识对行动的意义取决于行动者的行动内容第183-184页
   7、社会科学知识的物化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知识的价值实现第184-186页
 第三节 行动反思性的知识基础第186-199页
  一、反思性的知识化定义第186-190页
   1、行动的反思性到作为制度实在的现代性反思性第186-189页
    (1) 什么是反思性第187-188页
    (2) 现代性反思性第188-189页
   2、什么是现代性的反思性第189-190页
  二、反思性的知识基础第190-195页
   1、从现代性反思性的基本内涵分析第190-191页
   2、从现代性反思性的历程来考察第191-195页
    (1) 前现代反思:解释传统和传承知识第191-193页
    (2) 现代性反思:创造未来的知识努力第193-195页
  三、知识的反思性运用第195-199页
   1、权力分化的影响第196页
   2、价值的作用第196-197页
   3、未预期后果的影响第197页
   4、反思性本身的影响第197-199页
 第四节 常识知识与专家知识第199-216页
  一、挑战哈贝马斯:日常知识与专业知识存在何种关系第199-200页
  二、常识知识:日常生活世界的行动结构第200-210页
   1、再技能化:知识的再次获得第200-202页
   2、日常生活操作化:加工知识的过程与结果第202-205页
   3、经验的存封与传递:社会知识化的途径第205-210页
    (1) 经验的存封:同知识连在一起的过程第205-208页
    (2) 经验的传递:知识依赖知识第208-210页
  三、专家知识的社会化机制第210-216页
   1、专家系统与脱域机制的关系第210-211页
   2、什么是专家系统(知识)第211-212页
    (1) 专家系统的概念第211页
    (2) 专业知识的功能范围第211-212页
   3、前现代与现代时期专家知识的比较第212-216页
    (1) 从专家系统的存在方式比较第212-213页
    (2) 普通行动者获得知识的可能性上比较第213-214页
    (3) 从知识应用于行动所产生的后果形式比较第214-216页
 第五节 双重(向)阐释:社会学知识与社会行动的紧密性构联第216-230页
  一、社会学知识的实践性第216-220页
   1、社会学知识的实践性第216-217页
   2、社会学知识的普适性第217-218页
   3、社会学知识的变动性第218-219页
   4、社会学知识进入社会的学习形式第219-220页
  二、知识与行动:社会学的双重(向)阐释模式第220-226页
   1、双重(向)阐释的基本义涵第220-221页
   2、自然科学知识的解释学问题第221-222页
   3、社会科学双重(向)解释模式的内容第222-224页
   4、社会学知识形式的认证:发现的本质第224-226页
  三、双重(向)解释模式的机制第226-230页
   1、社会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因果机制第226-228页
   2、社会学知识与行动者之间关联的实践机制第228-230页
参考文献第230-235页
附录:中英文人名与专有名词对照第235-250页
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及近年相关研究成果第250-254页
致谢第254-255页

论文共25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唐代女性诗歌研究
下一篇:信用风险结构模型的理论方法及实证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