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绪论 | 第7-11页 |
(一) 选题意义 | 第7页 |
(二) 研究现状 | 第7-9页 |
(三) 概念界定 | 第9-10页 |
(四) 创新之处 | 第10-11页 |
一、唐代女教的概况 | 第11-22页 |
(一) 唐代女教理论的目的和内容 | 第11-15页 |
1.唐代女教的目标取向 | 第11-12页 |
2.唐代女教的内容 | 第12-15页 |
(二) 唐代女教的组织实施方法 | 第15-19页 |
1.宫廷女教 | 第15-16页 |
2.家庭女教 | 第16-17页 |
3.社会教化 | 第17-19页 |
(三) 唐代的女教教材 | 第19-22页 |
1.唐代女教教材的流布情况 | 第19-20页 |
2.两部经典女教教材—《女论语》和《女孝经》 | 第20-21页 |
3.唐代女教教材的特点 | 第21-22页 |
二、唐代女子的贞节观念 | 第22-31页 |
(一) 唐以前女子贞节观念的流变 | 第22-23页 |
(二) 唐前期女子的贞节观念 | 第23-28页 |
1.从国家的法律诏令来看 | 第23-24页 |
2.从社会舆论的角度来看 | 第24-25页 |
3.从女性自身的道德实践来看 | 第25-28页 |
(三) 唐后期女子的贞节观念 | 第28-31页 |
1.朝廷政令对妇女再嫁行为的约束 | 第28-29页 |
2.社会舆论对妇女再醮行为的非议和谴责 | 第29-30页 |
3.女性自身对贞节行为的认同和遵循 | 第30-31页 |
三、唐代女教与贞节观念的关系 | 第31-39页 |
(一) 唐前期女教的道德理论与贞节观念的社会实践之差距 | 第32-35页 |
1.正统女教与女性“异端行为”的具体表现 | 第32-33页 |
2.正统女教与女性“异端行为”的原因分析 | 第33-35页 |
(二) 唐中后期女教的兴盛与贞节观念的强化同步发展 | 第35-39页 |
1.女教自上而下的普及使贞节观念由个别群体深入到社会大众 | 第36页 |
2.日益强化的贞节观念促使女教更加严谨和深化 | 第36-37页 |
3.贞节观念的持续强化促使宋代理学家将女教提升到新的高度 | 第37-39页 |
结语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5页 |
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5-46页 |
致谢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