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英文縮略词 | 第10-11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1-31页 |
综述一 抑郁症中医研究概况 | 第11-21页 |
1 中医古代文献描述 | 第11-12页 |
2 病因病机 | 第12-15页 |
·古代医家认识 | 第12-13页 |
·现代医家认识 | 第13-15页 |
·从五脏角度认识病机 | 第13-14页 |
·体质禀赋学说 | 第14-15页 |
3 辨证分型 | 第15-1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-21页 |
综述二 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| 第21-31页 |
1 神经递质与抑郁症 | 第21-24页 |
·单胺类神经递质 | 第21-22页 |
·5-羟色胺(5-HT) | 第21页 |
·去甲肾上腺素(NE) | 第21-22页 |
·多巴胺(DA) | 第22页 |
·氨基酸类神经递质 | 第22-23页 |
·乙酰胆碱(Ach) | 第22页 |
·谷氨酸(Glu) | 第22-23页 |
·γ-氨基丁酸(GABA) | 第23页 |
·肽类神经递质 | 第23-24页 |
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(CRF) | 第23页 |
·精氨酸加压素(AVP) | 第23页 |
·P物质(SP) | 第23-24页 |
2 内分泌系统与抑郁症 | 第24页 |
·下丘脑-垂体-肾上腺轴(HPA) | 第24页 |
·下丘脑-垂体-甲状腺轴 | 第24页 |
·性激素 | 第24页 |
3 循环系统与抑郁症 | 第24-25页 |
·冠心病与抑郁症 | 第25页 |
·血脂异常与抑郁症 | 第25页 |
·高血压与抑郁症 | 第25页 |
4. 糖代谢与抑郁症 | 第25页 |
5 遗传因素 | 第25-26页 |
6 社会心理因素 | 第26-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-31页 |
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31-57页 |
前言 | 第31-33页 |
1 临床资料 | 第33-36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33页 |
·病例筛选标准 | 第33-36页 |
·抑郁症病人筛选标准 | 第33-35页 |
·正常人筛选标准 | 第35-36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36-37页 |
·标本采集、存储及检测 | 第36页 |
·标本采集及存储 | 第36页 |
·指标检测 | 第36页 |
·指标功能亢进及低下定义标准 | 第36页 |
·临床研究观察指标 | 第36页 |
·统计学方法 | 第36-37页 |
3 结果 | 第37-47页 |
·一般资料分析 | 第37-42页 |
·性别 | 第37-38页 |
·年龄 | 第38-40页 |
·各个不同证候阶段患者病程比较 | 第40页 |
·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| 第40-41页 |
·量表评分情况 | 第41-42页 |
·抑郁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神经递质比较 | 第42-45页 |
·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神经递质比较 | 第42页 |
·各不同证候阶段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神经递质比较 | 第42-45页 |
·DA与5-HT,Ach与NE的平衡失调分析 | 第45-47页 |
·抑郁症患者DA与5-HT,Ach与NE相关性分析 | 第45页 |
·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DA与5-HT,NE与Ach两组神经递质的比值比较 | 第45-47页 |
讨论 | 第47-51页 |
1 抑郁症的证候是由实证——虚实夹杂证——虚证的演变过程 | 第47-48页 |
2 抑郁症不同中医证候阶段的特点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性别、年龄分析 | 第48页 |
·各个不同证候阶段患者病程分析 | 第48-49页 |
3 三个不同证候阶段抑郁症患者外周血神经递质水平分析 | 第49-50页 |
4 神经递质平衡失调分析 | 第50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3页 |
结语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附录 | 第57-65页 |
附录1 Hamilton抑郁量表(HAMD)评分情况 | 第57-60页 |
附录2 中医症状评分情况 | 第60-63页 |
附录3 《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.第三版》(CCMD-3)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| 第63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