稠油的微生物降解应用基础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ACT | 第4-8页 |
| 1 前言 | 第8-21页 |
| ·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我国能源资源与消费现状 | 第8页 |
| ·稠油资源现状 | 第8-9页 |
| ·稠油开采方法比较 | 第9页 |
| ·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 | 第9-13页 |
| ·微生物强化采油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| ·微生物强化采油的优点 | 第10页 |
| ·微生物强化采油实施方法 | 第10-13页 |
| ·地面法 | 第10-11页 |
| ·油层法 | 第11页 |
| ·常用的微生物采油生产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·微生物来源 | 第12-13页 |
| ·微生物强化采油的原理 | 第13-16页 |
| ·直接作用 | 第13-14页 |
| ·间接作用 | 第14-15页 |
| ·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| 第15-16页 |
| ·微生物强化采油现状 | 第16-18页 |
| ·微生物强化采油在国外的发展 | 第16-17页 |
| ·微生物强化采油在国内的应用进展 | 第17-18页 |
| ·稠油微生物开采工程菌种的选择 | 第18-19页 |
| ·地层温度的制约 | 第18页 |
| ·地层水的矿化度 | 第18页 |
| ·地层中的氧含量 | 第18-19页 |
| ·地层的压力 | 第19页 |
| ·项目来源 | 第19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| ·本文创新点 | 第20-21页 |
| 2 微生物筛选方案 | 第21-27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1-22页 |
| ·样品来源 | 第21页 |
| ·菌种来源 | 第21页 |
| ·培养基配制 | 第21-22页 |
| ·富集培养基 | 第21-22页 |
| ·分离培养基 | 第22页 |
| ·实验培养基 | 第22页 |
| ·主要实验仪器 | 第22-23页 |
| ·能以原油为碳源菌种的分离 | 第23-24页 |
| ·菌种激活 | 第23页 |
| ·菌种分离纯化 | 第23-24页 |
| ·菌种筛选 | 第24-27页 |
| ·菌种可用性测试 | 第24页 |
| ·菌种耐高温驯化实验 | 第24-25页 |
| ·乳化能力实验 | 第25页 |
| ·厌氧鉴定 | 第25-26页 |
| ·耐高盐度驯化 | 第26-27页 |
| 3 实验方法 | 第27-37页 |
| ·表面活性测定 | 第27-29页 |
| ·表面活性剂排油活性测定 | 第27页 |
| ·乳化性能测定 | 第27页 |
| ·表面张力测定 | 第27-29页 |
| ·生物表面活性剂化学性质分析 | 第29页 |
| ·pH值测定 | 第29-30页 |
| ·与原油作用效果 | 第30-34页 |
| ·外观观察 | 第30-31页 |
| ·表面张力测定 | 第31页 |
| ·pH值测定 | 第31页 |
| ·原油红外光谱图 | 第31-34页 |
| ·菌种鉴定 | 第34-37页 |
| ·光电比色计数法绘制菌种曲线 | 第34-35页 |
| ·菌落形态描述 | 第35页 |
| ·菌种结晶紫单染色 | 第35-36页 |
| ·菌种革兰氏染色 | 第36页 |
| ·菌种芽孢、荚膜、鞭毛染色 | 第36-37页 |
| 4 微生物稠油降解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7-46页 |
| ·实验培养基数据分析 | 第37-43页 |
| ·高温驯化结果 | 第37页 |
| ·乳化效果 | 第37页 |
| ·厌氧性分析 | 第37页 |
| ·耐盐度驯化结果 | 第37-38页 |
| ·表面活性剂类别 | 第38页 |
| ·pH值变化曲线 | 第38-39页 |
| ·表面张力变化曲线 | 第39-42页 |
| ·细菌生长曲线 | 第42-43页 |
| ·菌种与原油作用效果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·表面张力测定 | 第43-44页 |
| ·pH值测定 | 第44页 |
| ·原油红外谱图分析 | 第44页 |
| ·菌种评价 | 第44-46页 |
| 5 结论 | 第46-47页 |
| 主要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| 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