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英文摘要 | 第1-14页 |
第一章 法律选择方法中的正义追求 | 第14-31页 |
第一节 法律选择方法中的价值观 | 第14-22页 |
一、 正义的概念定位 | 第14-16页 |
(一) 思想家对正义的定义 | 第14-15页 |
(二) 本文涉及的正义类型 | 第15-16页 |
二、 冲突法发展历史中反映出的价值追求 | 第16-18页 |
(一) 万民法--国际私法萌芽时期的正义初衷 | 第16-17页 |
(二) 形式正义--近代冲突法的价值追求 | 第17页 |
(三) 实质正义--现代冲突法的价值取向 | 第17-18页 |
三、 冲突法中的形式正义 | 第18-20页 |
(一) 形式正义的涵义及学者的观点 | 第18页 |
(二) 形式正义的法理学基础--法律的形式合理性 | 第18-19页 |
(三) 形式正义是传统法律选择方法的价值内核 | 第19-20页 |
四、 冲突法中的实质正义 | 第20-22页 |
(一) 实质正义的含义及观点 | 第20页 |
(二) 实质正义的法理学基础--法律的实质合理性 | 第20-21页 |
(三) 实质正义是现代国际私法法律选择方法的价值内核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法律选择方法的价值评价 | 第22-25页 |
一、 形式正义与传统法律选择方法的检讨 | 第22-23页 |
(一) 形式正义的检讨 | 第22页 |
(二) 传统法律选择方法的检讨 | 第22-23页 |
二、 实质正义与现代法律选择方法的评价 | 第23-24页 |
三、 当代法律选择方法的追求 | 第24-25页 |
第三节 当代法律选择方法的价值追求--秩序与正义的衡平 | 第25-31页 |
一、 秩序与正义的衡平 | 第25-26页 |
二、 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的折衷 | 第26-27页 |
三、 秩序与正义综合价值的实现--对最密切联系原则的修正 | 第27-31页 |
第二章 法律选择的方法论 | 第31-48页 |
第一节 以法律关系本座说为代表的以逻辑分析为特征的方法论 | 第32-38页 |
一、 传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| 第32-37页 |
(一) 依据法律的性质决定法律的选择 | 第32页 |
(二) 依据法律关系的性质决定法律的选择 | 第32-35页 |
(三) 既得权理论 | 第35-37页 |
二、 传统法律选择方法的特点 | 第37-38页 |
第二节 以政府利益分析说为代表的以功能论为特征的现代法律选择方法 | 第38-43页 |
一、 现代法律选择方法及其评价 | 第38-40页 |
(一) 以实体法适用的结果决定法律的选择。 | 第38-40页 |
(二) 依“利益分析”决定法律的选择 | 第40页 |
二、 现代法律选择方法的特征 | 第40-43页 |
第三节 两种方法论的衡平与结合 | 第43-48页 |
一、 冲突法上的努力--最密切联系原则 | 第43-44页 |
二、 冲突法上的努力--对冲突规范的改造 | 第44页 |
三、 宪法上的努力--对功能论的维护与修正 | 第44-48页 |
(一) 美国 | 第44-45页 |
(二) 德国 | 第45-48页 |
第三章 法律选择的基本方法 | 第48-82页 |
第一节 单边主义方法 | 第48-55页 |
一、 单边主义方法的内涵 | 第48-49页 |
二、 法则区别说时期的单边主义 | 第49-54页 |
(一) 具体内容 | 第49-50页 |
(二) 属地主义和属人主义的对抗 | 第50-52页 |
(三) 法则区别说时期单边主义的基本特征 | 第52-54页 |
三、 单边主义在20世纪的回归 | 第54-55页 |
(一) 单边主义回归的表现:政府利益分析方法--单边主义方法 | 第54页 |
(二) 回归的单边主义和历史的单边主义的不同 | 第54-55页 |
第二节 多边主义方法 | 第55-61页 |
一、 多边主义方法的表现 | 第56-60页 |
(一) 传统国际私法中的多边主义方法 | 第56-59页 |
(二) 最密切联系原则--当代的多边主义方法 | 第59-60页 |
二、 多边主义方法的基本特征 | 第60-61页 |
第三节 意思自治的方法 | 第61-78页 |
一、 意思自治方法的萌芽 | 第62-63页 |
二、 意思自治方法的确立和发展 | 第63-66页 |
(一) 意思自治方法的合理性基础 | 第63-64页 |
(二) 这一时期的意思自治方法: | 第64-65页 |
(三) 这一时期意思自治方法的曲折发展 | 第65-66页 |
三、 意思自治方法在合同领域中的发展 | 第66-75页 |
(一) 一般合同领域中意思自治限制的缩小和弱化(内部限制的减弱) | 第67-70页 |
(二) 强制性规则对意思自治的外部限制 | 第70-71页 |
(三) 特殊合同对意思自治的限制 | 第71-72页 |
(四) 对非国家法体系的选择 | 第72-75页 |
四、 意思自治方法在非合同领域的扩张 | 第75-78页 |
(一) 意思自治方法适用于侵权领域 | 第76-77页 |
(二) 婚姻财产、继承领域中的意思自治方法 | 第77-78页 |
第四节 优法方法 | 第78-80页 |
一、 优法方法的涵义 | 第78-79页 |
二、 优法方法的理论 | 第79-80页 |
(一) 中世纪的优法方法 | 第79页 |
(二) 20世纪“优法方法”的复活 | 第79-80页 |
第五节 四种方法的并存与融合 | 第80-82页 |
第四章 法律选择方法的实证考察 | 第82-120页 |
第一节 美国 | 第82-105页 |
一、 美国法律选择方法的演进 | 第82-90页 |
(一) 美国传统理论中的方法论 | 第82-84页 |
(二) 美国冲突法革命对传统冲突法方法论的冲击 | 第84-86页 |
(三) 司法判例对美国传统国际私法理论的否定。 | 第86-89页 |
(四) 美国的《冲突法重述》 | 第89-90页 |
二、 美国的《第二次冲突法重述》。 | 第90-97页 |
(一) 结构与体系 | 第90-91页 |
(二) 《第二次冲突法重述》的一般原则 | 第91-92页 |
(三) 《第二次冲突法重述》关于合同的规则 | 第92-93页 |
(四) 《第二次冲突法重述》关于侵权的规则 | 第93-95页 |
(五) 《第二次冲突法重述》评价 | 第95-97页 |
三、 美国“宪法限制”对法律选择方法的启示 | 第97-101页 |
(一) 宪法条款释义 | 第97-98页 |
(二) “正当程序条款”“诚信条款”对法律选择方法的影响 | 第98-101页 |
四、 美国法律选择方法的总结 | 第101-104页 |
(一) 分析方法 | 第102-103页 |
(二) 追求的目标 | 第103页 |
(三) 作用 | 第103-104页 |
五、 英国“双重可诉规则”的演变 | 第104-105页 |
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 | 第105-118页 |
一、 选择性多边冲突规则 | 第106-109页 |
(一) 选择性多边冲突规则的概念和结构 | 第106页 |
(二) 选择性多边冲突规则的运用 | 第106-109页 |
二、 重叠性多边冲突规则 | 第109-112页 |
(一) 重叠性多边规则的概念和结构 | 第109-110页 |
(二) 重叠性冲突规则的主要适用领域 | 第110-111页 |
(三) 对重叠性规则的评价 | 第111-112页 |
三、 保护性多边冲突规则 | 第112-116页 |
(一) 保护性冲突规则的概念和结构 | 第112-113页 |
(二) 保护性冲突规则的适用领域 | 第113-115页 |
(三) 对保护性冲突规则的评价 | 第115-116页 |
四、 例外条款 | 第116-118页 |
(一) 例外条款的适度适用 | 第116页 |
(二) 例外条款的规定方式 | 第116-118页 |
第三节 当代两大法系的融合 | 第118-120页 |
一、 两大法系在法律选择方法上的路径比较 | 第118页 |
二、 两大法系在法律选择方法上的异同 | 第118-119页 |
三、 两大法系在法律选择方法上的融合 | 第119-120页 |
第五章 中国法律选择方法研究 | 第120-159页 |
第一节 我国现行国际私法立法总结 | 第120-122页 |
一、 我国国际私法体系及框架 | 第120页 |
二、 我国国际私法的立法完善 | 第120-122页 |
第二节 中国法律选择方法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 | 第122-127页 |
一、 中国国际私法的价值追求 | 第123页 |
二、 实质正义的内容 | 第123-127页 |
(一) 利益目标 | 第123-125页 |
(二) 效益目标 | 第125-127页 |
(三) 公平目标 | 第127页 |
第三节 我国立法中的内容导向规则 | 第127-132页 |
一、 管辖权法律选择规则和内容导向法律选择规则在我国立法中的共存 | 第127-128页 |
二、 中国国际私法制定内容导向法律选择规则的原因 | 第128-130页 |
(一) 冲突法本身的内在原因 | 第128-129页 |
(二) 经济全球化的外在需求 | 第129-130页 |
三、 “内容导向”法律选择规则的类型 | 第130-131页 |
四、 应该制定“内容导向”规则的领域 | 第131-132页 |
第三节 我国冲突法立法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| 第132-136页 |
一、 国际条约的适用 | 第132-134页 |
(一) 国际统一实体法条约的适用 | 第132-133页 |
(二) 国际统一冲突法条约的适用 | 第133-134页 |
(三) 国际统一程序法条约的适用 | 第134页 |
二、 国际惯例的适用 | 第134-135页 |
三、 直接适用的法 | 第135-136页 |
第四节 我国的冲突法制度 | 第136-146页 |
一、 识别 | 第136-138页 |
(一) 识别的对象 | 第136-137页 |
(二) 识别的立法 | 第137-138页 |
二、 反致制度 | 第138-140页 |
三、 法律规避 | 第140-142页 |
(一) 法律规避的法律地位 | 第140-141页 |
(二) 法律规避的效力 | 第141-142页 |
四、 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| 第142-143页 |
(一) 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立法趋势 | 第142页 |
(二) 中国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分析 | 第142-143页 |
五、 外国法内容的查明 | 第143-146页 |
(一) 中国查明外国法的途径 | 第143-145页 |
(二) 立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| 第145-146页 |
第五节 不同领域的“冲突规则”分析 | 第146-159页 |
一、 物权 | 第146-147页 |
二、 合同 | 第147-149页 |
三、 侵权 | 第149-151页 |
四、 产品责任 | 第151-153页 |
五、 结婚 | 第153-154页 |
六、 离婚 | 第154-155页 |
七、 扶养 | 第155-156页 |
八、 继承 | 第156-159页 |
(一) 法定继承 | 第156页 |
(二) 遗嘱继承 | 第156-159页 |
结 语 | 第159-161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61-1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