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诉讼法论文--民事诉讼法论文

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研究

前  言第1-9页
第一章 民事举证责任分配制度概述第9-17页
 一、 举证责任的含义第9-12页
  (一) 我国关于举证责任的三种观点第9-10页
   1 、行为责任说第9-10页
   2 、双重含义说第10页
   3 、危险负担说第10页
  (二) 正确理解举证责任的含义第10-12页
   1 、举证责任的主体是当事人而不是法院第10-11页
   2 、举证责任与作为裁判基础的法律要件事实的“真伪不明”存在密切联系,是要件事实真伪不明引起的诉讼风险第11页
   3 、适用法律规范不明确时,不产生举证责任问题第11页
   4 、举证责任只能由一方当事人负担,而不能由双方当事人就同一事实负担举证责任第11-12页
 二、 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确立第12-17页
  (一) 举证责任分配制度概述第12-13页
   1 、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含义第12页
   2 、确立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意义第12-13页
  (二) 国外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构成第13-15页
   1 、大陆法系国家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构成第14-15页
   2 、英美法系国家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构成第15页
  (三) 我国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现状第15-17页
   1 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》对举证责任分配一般标准的规定第16页
   2 、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》(以下简称《证据规定》)关于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定第16页
   3 、实体法及司法解释中针对具体问题的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定第16-17页
第二章 举证责任分配标准的学说第17-28页
 一、 大陆法系举证责任分配标准的学说第17-24页
  (一) 消极事实说(Negativentheorie)第18页
  (二) 推定事实说(Die Prasumtionstheorie)第18页
  (三) 基础事实说(Die Grundlagentheorie)第18-19页
   1 、韦贝尔(Weber)特别要件说第19页
   2 、因果关系说(Die Kausaltheorie)第19页
  (四) 规范说第19-22页
   1 、规范说的主要内容第20-21页
   2 、对规范说的批判第21-22页
  (五) 危险领域说(Gefahrenkreistheorie)第22页
  (六) 盖然性说(Wahrscheinlichkeitstheorie)第22-23页
  (七) 损害归属说(Schadenzurechnungstheorie)第23页
  (八) 日本的举证责任分配理论第23-24页
 二、 英美法系举证责任分配标准的学说第24-26页
  (一) 肯定事实说第24-25页
  (二) 必要事实说第25页
  (三) 诉答事实说第25页
  (四) 利益衡量说第25-26页
 三、 我国理论界对举证责任分配标准的探讨第26-28页
第三章 我国民事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思考与完善第28-41页
 一、 对我国民事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思考第28-35页
  (一) 对我国立法中的举证责任的评析第28-30页
   1 、举证责任的立法回顾第28-29页
   2 、《证据规定》对举证责任含义界定的缺陷第29-30页
  (二) 我国举证责任分配标准的评析第30-34页
   1 、对举证责任分配一般标准的质疑第30-31页
   2 、对合同纠纷的举证责任分配标准的评析第31-32页
   3 、对依据实质性标准分配举证责任的意见第32-34页
  (三) 对我国举证责任分配制度构成的思考第34-35页
   1 、我国的民事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缺乏理论基础第34页
   2 、我国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尚未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第34-35页
   3 、我国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定之间还存在相互重复、甚至冲突的之处第35页
 二、 完善我国民事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构想第35-41页
  (一) 确立法律要件分类说为我国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理论基础第35-38页
   1 、我国引入法律要件分类说的理由第36-37页
   2 、我国引入法律要件分类说的具体做法第37-38页
  (二) 完善我国法律关于举证责任分配的实质性标准的规定第38-39页
  (三) 将判例作为我国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补充第39-41页
第四章 结论第41-42页
参考书目第42-44页
后记第44页

论文共4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人源打靶载体介导的人~Aγ-珠蛋白基因转移研究
下一篇:中国区域气候经向与纬向特征及其变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