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刑事审判监督二重性及制度创新
引言 | 第1-25页 |
上篇 刑事审判监督的理论基础 | 第25-89页 |
第一章 刑事审判监督目的论 | 第25-40页 |
一、 刑事审判监督目的及其特征 | 第26-29页 |
(一) 刑事诉讼目的 | 第26-28页 |
(二) 刑事审判监督目的 | 第28-29页 |
二、 刑事审判监督目的二重性 | 第29-35页 |
(一) 刑事诉讼目的之内容 | 第29-34页 |
(二) 刑事审判监督目的内容及其二重性 | 第34-35页 |
三、 刑事审判监督目的实现形式 | 第35-40页 |
(一) 刑事诉讼目的实现方式 | 第35-37页 |
(二) 刑事审判监督目的冲突的调整 | 第37-40页 |
第二章 刑事审判监督价值论 | 第40-53页 |
一、 刑事审判监督价值的定义 | 第40-43页 |
(一) 刑事诉讼法律价值 | 第40-41页 |
(二) 刑事审判监督法律价值 | 第41-43页 |
二、 刑事审判监督价值二重性 | 第43-48页 |
(一) 法律价值内容 | 第43-44页 |
(二) 刑事诉讼价值内容 | 第44-46页 |
(三) 刑事审判监督价值内容及其二重性 | 第46-48页 |
三、 刑事审判监督价值的实现形式 | 第48-53页 |
(一) 刑事审判监督价值冲突 | 第48-51页 |
(二) 刑事审判监督价值冲突的调整 | 第51-53页 |
第三章 刑事审判监督界限论 | 第53-74页 |
一、 既判力原则 | 第53-58页 |
(一) 既判力概念 | 第53-54页 |
(二) 既判力原则存在的理由 | 第54-56页 |
(三) 既判力原则与再审制度 | 第56-58页 |
二、 一事不再理原则 | 第58-64页 |
(一) 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概念 | 第58-59页 |
(二) 一事不再理原则的适用范围 | 第59-63页 |
(三) 一事不再理原则与再审制度 | 第63-64页 |
三、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 | 第64-74页 |
(一)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的概念 | 第64页 |
(二)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适用范围 | 第64-70页 |
(三) 禁止双重危险和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异同 | 第70-72页 |
(四)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与再审 | 第72-74页 |
第四章 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理论基础的构建 | 第74-89页 |
一、 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的指导思想 | 第74-81页 |
(一) 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依据 | 第74-77页 |
(二) 指导思想的政策依据 | 第77-80页 |
(三) 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 | 第80-81页 |
二、 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的原则 | 第81-89页 |
(一) 确立刑事审判监督原则需要考虑的因素 | 第81-85页 |
(二) 刑事审判监督原则的内容 | 第85-89页 |
中篇 刑事审判监督制度比较研究 | 第89-152页 |
第五章 外国和台湾地区刑事再审制度 | 第89-140页 |
一、 外国刑事再审制度的概况 | 第89-92页 |
二、 英美法系的刑事纠错程序 | 第92-98页 |
(一) 英国 | 第92-94页 |
(二) 美国 | 第94-97页 |
(三) 加拿大 | 第97-98页 |
(四) 澳大利 | 第98页 |
三、 德国刑事再审制度 | 第98-103页 |
(一) 刑事再审的分类 | 第99页 |
(二) 刑事再审的理由 | 第99-101页 |
(三) 提起再审的主体 | 第101-102页 |
(四) 案件再审的程序 | 第102-103页 |
四、 法国刑事再审制度 | 第103-110页 |
(一) 因法律利益向最高法院提起的非常上诉 | 第103-107页 |
(二) 因当事人利益向最高法院提起的再审 | 第107-110页 |
五、 日本刑事再审制度 | 第110-114页 |
(一) 非常上告程序 | 第111-112页 |
(二) 再审程序 | 第112-114页 |
六、 意大利刑事再审制度 | 第114-118页 |
(一) 申请再审的主体和对象 | 第115页 |
(二) 刑事再审的理由 | 第115-116页 |
(三) 刑事再审的审理 | 第116-117页 |
(四) 刑事再审的限制 | 第117-118页 |
七、 俄罗斯的刑事再审制度 | 第118-121页 |
(一) 监督审程序 | 第118-120页 |
(二) 关于因新发现的情况而恢复诉讼的程序 | 第120-121页 |
八、 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再审制度 | 第121-123页 |
(一) 丹麦 | 第121-122页 |
(二) 比利时 | 第122页 |
(三) 希腊 | 第122页 |
(四) 芬兰 | 第122-123页 |
(五) 荷兰 | 第123页 |
(六) 西班牙 | 第123页 |
(七) 葡萄牙 | 第123页 |
九、 我国台湾地区刑事再审制度 | 第123-130页 |
(一) 申请再审的主体和管辖 | 第124-125页 |
(二) 刑事再审的理由 | 第125-126页 |
(三) 申请再审的期限和次数 | 第126-127页 |
(四) 再审案件的审判程序 | 第127页 |
(五) 非常上诉 | 第127-130页 |
十、 外国和台湾地区刑事再审制度的比较分析 | 第130-140页 |
(一) 刑事再审程序存在的普遍性 | 第130-131页 |
(二) 刑事再审价值取向的倾向性 | 第131-133页 |
(三) 刑事再审功能设计的有限性 | 第133-136页 |
(四) 刑事再审程序启动的严格性 | 第136-140页 |
第六章 我国刑事审判监督历史演进 | 第140-152页 |
一、 古代再审制度的萌芽 | 第140-145页 |
(一) 乞鞫和取囚服辨 | 第141-142页 |
(二) 直诉 | 第142页 |
(三) 录囚制度 | 第142-143页 |
(四) 御史监察制度 | 第143-144页 |
(五) 疑重罪申报复审制度 | 第144-145页 |
二、 近代再审制度的发展 | 第145-149页 |
(一) 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再审制度 | 第146-147页 |
(二) 民主革命时期再审制度 | 第147-149页 |
三、 新中国成立后再审制度的变迁 | 第149-152页 |
下篇 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的改革 | 第152-193页 |
第七章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改革 | 第152-182页 |
一、 刑事审判监督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 | 第152-159页 |
(一)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| 第152-155页 |
(二)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存在问题及其改革目标 | 第155-159页 |
二、 再审监督的发起主体 | 第159-161页 |
(一) 审判监督程序的称谓和分类 | 第159-161页 |
(二) 再审监督主体的内容 | 第161页 |
三、 再审监督的发起理由 | 第161-167页 |
(一) 再审理由的理论依据 | 第161-162页 |
(二) 再审理由的把握标准 | 第162-167页 |
四、 再审监督案件的管辖 | 第167-170页 |
(一) 关于申诉和法院提起再审案件的管辖 | 第167-169页 |
(二) 检察院提起抗诉的再审案件的管辖 | 第169-170页 |
五、 再审监督案件立案程序 | 第170-174页 |
(一) 建立再审之诉 | 第170-172页 |
(二) 再审案件立案审查 | 第172-174页 |
六、 再审监督案件审理 | 第174-178页 |
(一) 再审案件审判方式 | 第174-175页 |
(二) 启动再审后的法律效果 | 第175-176页 |
(三) 再审案件的改判 | 第176-178页 |
七、 再审监督善后程序 | 第178-182页 |
(一) 再审错案的刑事赔偿 | 第178-180页 |
(二) 再审错案的恢复名誉 | 第180页 |
(三) 再审错案的责任追究 | 第180-182页 |
第八 章 刑事审判监督与程序外监督 | 第182-193页 |
一、 刑事审判权力机关监督 | 第182-189页 |
(一) 刑事审判权力机关监督的概念和特征 | 第182-183页 |
(二) 刑事审判权力机关监督的形式 | 第183-185页 |
(三) 权力机关监督与再审监督的衔接 | 第185-187页 |
(四) 国外代议制机构对司法监督的比较 | 第187-189页 |
二、 刑事审判舆论监督 | 第189-193页 |
(一) 刑事审判舆论监督的概念和特征 | 第189-190页 |
(二) 舆论监督与再审监督的相互作用 | 第190-191页 |
(三) 新闻舆论监督的比较研究 | 第191-193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93-200页 |
著作类 | 第193-198页 |
论文类 | 第198-200页 |
后记 | 第2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