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6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1 绪论 | 第11-27页 |
| ·风险的认知 | 第11-13页 |
| ·风险的起源与含义 | 第11-12页 |
| ·风险的分类 | 第12-13页 |
| ·隧道建设的风险认识 | 第13页 |
| ·风险管理程序及方法 | 第13-19页 |
| ·风险识别 | 第13-16页 |
| ·风险评价 | 第16-17页 |
| ·风险对策决策 | 第17-18页 |
| ·实施风险决策 | 第18页 |
| ·检查与反馈 | 第18-19页 |
| ·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图 | 第19页 |
| 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意义 | 第19-20页 |
| 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| 第19-20页 |
| ·风险管理的意义 | 第20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0-25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0-23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3-25页 |
| ·论文主要工作 | 第25-27页 |
| ·论文研究的目标 | 第25页 |
| ·论文研究的内容 | 第25-27页 |
| 2 程背景 | 第27-35页 |
| ·工程概况 | 第27-28页 |
| ·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| 第28-34页 |
| ·地形、地貌及气象条件 | 第28-29页 |
| ·工程地质条件 | 第29-33页 |
| ·水文地质条件 | 第33-34页 |
| ·盾构机及管片相关参数 | 第34-35页 |
| 3 盾构掘进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及群房屋风险控制区界定 | 第35-45页 |
| ·地表变形原因 | 第35页 |
| ·纵向地表变形 | 第35-37页 |
| ·横向地表变形 | 第37-39页 |
| ·盾构穿越群房屋风险控制区界定 | 第39-45页 |
| ·纵向风险控制区界定 | 第39-41页 |
| ·横向风险控制区界定 | 第41-45页 |
| 4 盾构穿越群房屋风险识别与分级体系 | 第45-61页 |
| ·盾构穿越群房屋风险的识别 | 第45-54页 |
| ·房屋距隧道轴线的水平距离 | 第45-49页 |
| ·房屋所处断面隧道的埋深 | 第49页 |
| ·房屋段隧道线形 | 第49-51页 |
| ·房屋与隧道相交角度 | 第51页 |
| ·房屋基础结构形式 | 第51-53页 |
| ·房屋上部结构形式 | 第53页 |
| ·房屋年龄 | 第53-54页 |
| ·房屋使用类型 | 第54页 |
| ·盾构穿越群房屋风险分级体系 | 第54-57页 |
| ·与隧道直接关联风险指标 | 第55-56页 |
| ·与隧道间接关联风险指标 | 第56-57页 |
| ·盾构穿越群房屋风险分级 | 第57页 |
| ·盾构穿越群房屋风险分级实例 | 第57-61页 |
| 5 盾构穿越群房屋风险控制措施 | 第61-73页 |
| ·盾构设备验收 | 第61-64页 |
| ·盾构设备基本要求 | 第61页 |
| ·盾构设备验收流程 | 第61-64页 |
| ·地表及房屋变形控制与管理 | 第64-66页 |
| ·地表及房屋变形控制标准与安全警示制度 | 第64页 |
| ·沉降监测过程管理 | 第64-65页 |
| ·沉降收敛判别标准 | 第65-66页 |
| ·盾构掘进施工 | 第66-73页 |
| ·盾构掘进控制技术标准及管理措施 | 第66-68页 |
| ·盾构机状态 | 第68页 |
| ·土仓压力设定 | 第68页 |
| ·掘进速度 | 第68-69页 |
| ·排土控制 | 第69页 |
| ·渣土改良 | 第69页 |
| ·盾尾刷与盾尾油脂 | 第69-70页 |
| ·盾构姿态控制 | 第70页 |
| ·同步注浆与二次补浆技术标准 | 第70-73页 |
| 6 总结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| ·结论 | 第73-74页 |
| ·展望 | 第74-7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79-83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