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电工技术论文--独立电源技术(直接发电)论文--蓄电池论文

层状锂锰氧化物作为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6页
英文摘要第6-8页
目录第8-12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2-34页
 1 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第12-13页
 2 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3页
 3 锂离子电池的组成第13-14页
 4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4-16页
   ·碳材料作为负极第14-15页
   ·其它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15-16页
 5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第16-21页
   ·LiCoO_2、LiNiO_2和LiNi_xCo_(1-x)O_2第16-17页
   ·锂钒氧化物(Li-V-O)体系第17-18页
   ·锂锰氧化物(Li-Mn-O)体系第18-20页
   ·其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20-21页
 6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中常用的合成方法第21-23页
   ·高温固相合成第21-22页
   ·溶胶凝胶法第22页
   ·沉淀-煅烧法第22页
   ·水热合成法第22页
   ·微波化学法第22-23页
   ·流变相反应法第23页
 7 本论文的出发点第23-25页
 参考文献第25-34页
第二章 两种不同层状结构的纯LiMnO_2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第34-48页
 1 引言第34-35页
 2 实验部分第35-37页
   ·材料的合成第35页
   ·样品的结构及形貌表征第35-36页
   ·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6-37页
     ·研究电极的制备第36页
     ·扣式电池的装备第36页
     ·样品的充放电测试第36-37页
     ·样品的CV测试第37页
 3 结果与讨论第37-45页
   ·两种不同结构的层状锂锰氧化物的结构与形貌分析第37-40页
   ·两种层状锂锰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40-45页
 4 本章小结第45-46页
 参考文献第46-48页
第三章 掺铬对层状锂锰氧化物材料的影响第48-67页
 1 引言第48-49页
 2 实验部分第49-50页
   ·材料的合成第49-50页
   ·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表征第50页
   ·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0页
 3 结果与讨论第50-64页
   ·高温固相合成与流变相法制备的LiMn_(0.85)Cr_(0.15)O_2样品的对比第50-55页
     ·结构与形貌的比较第50-52页
     ·样品的充放电性能比较第52-55页
   ·流变相制备的LiMn_(1-x)Cr_xO_2(x=0,0.1,0.15,0.2)系列化合物特点比较第55-61页
     ·结构和形貌分析第55-57页
     ·充放电特性比较第57-61页
   ·掺铬层状锂锰氧化物的电化学特性第61-64页
     ·循环伏安特性第61-62页
     ·电化学阻抗图谱第62-64页
 4 本章小结第64-65页
 参考文献第65-67页
第四章 多元掺杂对层状锂锰氧化物材料性能的影响第67-81页
 1 引言第67-68页
 2 实验部分第68页
   ·材料的合成第68页
   ·样品的结构及形貌表征第68页
   ·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68页
 3 结果与讨论第68-79页
   ·二元掺杂样品的结构与形貌分析第68-71页
   ·二元掺杂对层状锂锰氧化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71-79页
     ·充放电性能第71-73页
     ·二元掺杂化合物在不同电流密度下充放电的性能第73-76页
     ·二元掺杂与一元掺杂材料以小电流充放电时的对比第76-79页
 4 本章小节第79-80页
 参考文献第80-81页
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目录第81-82页
致谢第82页

论文共8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住区物质环境的犯罪预防与安全--以武汉市花桥二村基于犯罪预防的环境改造为例
下一篇: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