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土力学、地基基础工程论文--地基基础论文--桩基及深基础论文--桩基论文

基桩竖向变形机理及荷载传递模型研究

摘要第1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第1章 绪论第9-18页
   ·桩基础概述第9-11页
     ·桩基础的发展第9页
     ·桩基础的分类第9-10页
     ·桩基础的特点和适用性第10页
     ·影响桩基础竖向承载力的因素第10-11页
   ·竖向荷载下基桩沉降的分析方法概述第11-15页
     ·荷载传递分析法第11-12页
     ·弹性理论法第12-13页
     ·分层总和法第13页
     ·剪切变形传递法第13-14页
     ·数值分析方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·混合法第15页
   ·荷载传递模型及按桩顶沉降量控制基桩竖向承载力的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 ·确定荷载传递模型的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 ·按桩顶沉降量控制基桩竖向承载力的研究现状第16页
   ·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第16-18页
第2章 竖向荷载下基桩的受力性状和沉降计算第18-32页
   ·桩、土体系的荷载传递机理第18-20页
     ·单桩的荷载传递过程第18页
     ·荷载传递的分析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·桩的荷载传递规律第19-20页
   ·基桩的破坏模式与竖向承载力的确定第20-23页
     ·单桩的破坏模式第20-22页
     ·基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·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的深度效应机理第23-26页
     ·桩端阻力的深度效应第23-26页
     ·桩侧阻力的深度效应第26页
   ·竖向荷载作用下桩侧阻力的研究第26-28页
     ·有关规范的取值方法第26-27页
     ·影响桩侧极限阻力的因素第27-28页
   ·桩土荷载传递方程的求解第28-32页
     ·荷载传递解析法第28-29页
     ·位移协调法第29-31页
     ·荷载传递解析法存在的问题第31-32页
第3章 荷载传递函数及其参数研究第32-49页
   ·由现场试验确定传递函数第32-34页
     ·静载加荷方式第32页
     ·传递函数的计算第32-34页
     ·试验代表性考虑第34页
   ·由代替大型试验的小型试验确定传递函数第34-35页
     ·由现场小型试验确定第34-35页
     ·由模型试验确定第35页
   ·由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估算传递函数第35-39页
     ·荷载传递函数的双曲线形式第35-36页
     ·传递函数初始切线斜率的确定第36-38页
     ·极限侧阻力和极限端阻力的确定第38-39页
   ·由已有资料反算传递函数第39-49页
     ·遗传算法基本原理第39-42页
     ·传递函数的综合分析方法第42-45页
     ·软件开发及应用第45-46页
     ·实例分析第46-49页
第4章 荷载传递分析法的改进及应用研究第49-70页
   ·荷载传递分析法的修正第49-56页
     ·常规荷载传递分析法存在的问题第49-51页
     ·单桩沉降计算修正方法第51-56页
   ·施工因素的考虑第56-58页
     ·打入桩计算的施工因素考虑第56页
     ·钻孔桩计算的施工因素考虑第56-58页
   ·基桩负摩阻力的考虑第58-61页
     ·负摩阻力及其产生的条件第58-59页
     ·考虑负摩阻力的沉降计算第59-61页
   ·按桩顶沉降量控制基桩竖向承载力的研究第61-66页
     ·按桩顶沉降量控制基桩竖向承载力的解析方法第61-65页
     ·按桩顶沉降量控制基桩竖向承载力的位移协调法第65-66页
   ·计算程序的开发第66页
   ·实例分析第66-70页
第5章 基桩竖向变形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第70-84页
   ·基桩竖向变形常用的数值分析方法第70-72页
     ·有限差分法第70-71页
     ·基桩分析的有限单元法第71页
     ·拉格朗日元法第71页
     ·半解析元法第71-72页
   ·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法的基本原理第72-73页
     ·数值求解规则第72-73页
     ·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法的网格离散第73页
   ·FLAC~(3D)软件简介第73-78页
     ·FLAC~(3D)的塑性流动理论的增量公式第74-75页
     ·FLAC~(3D)的Mohr-Coulomb模型第75-78页
   ·用FLAC~(3D)分析竖向竖向受荷单桩变形性状第78-84页
     ·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第78-79页
     ·沉降计算与分析第79-83页
     ·FLAC~(3D)与本文计算结果的对比第83-84页
结论第84-86页
参考文献第86-91页
致谢第91-92页
附录A(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)第92页

论文共9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论“本土资源说”--苏力教授法学思想分析
下一篇:基于智能模板的空间整体结构分析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