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绪论 | 第8-11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8-9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9页 |
三、本文的基本内容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单位贿赂犯罪概述 | 第11-18页 |
第一节 单位贿赂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| 第11-16页 |
一、单位贿赂犯罪的概念 | 第11-13页 |
二、单位贿赂犯罪的特征 | 第13-16页 |
第二节 我国单位贿赂犯罪的立法实践 | 第16-18页 |
一、97 年刑法及以前单位贿赂犯罪立法 | 第16页 |
二、97 年刑法单位贿赂犯罪立法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单位贿赂犯罪的犯罪构成 | 第18-37页 |
第一节 单位贿赂犯罪客体 | 第18-19页 |
一、单位贿赂犯罪客体 | 第18页 |
二、单位贿赂犯罪对象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单位贿赂犯罪主体 | 第19-23页 |
一、单位实施受贿行为的犯罪主体 | 第20-22页 |
二、单位实施行贿行为的犯罪主体 | 第22-23页 |
第三节 单位贿赂犯罪主观方面 | 第23-33页 |
一、单位受贿罪 | 第23-29页 |
二、单位行贿罪、对单位行贿罪、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、对外国公职人员、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 | 第29-33页 |
第四节 单位贿赂犯罪客观方面 | 第33-37页 |
一、单位受贿罪 | 第33-36页 |
二、单位行贿罪 | 第36页 |
三、对单位行贿罪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单位贿赂犯罪的立法缺陷 | 第37-42页 |
第一节 单位贿赂犯罪体系的立法缺陷 | 第37-39页 |
一、罪种设置不合理 | 第37页 |
二、罪种法网疏漏 | 第37-38页 |
三、刑罚体系单一 | 第38页 |
四、法定刑不协调 | 第38-39页 |
第二节 各罪的立法缺陷 | 第39-42页 |
一、单位受贿罪“利用职务便利”要件的缺失 | 第39-40页 |
二、“账外暗中”的缺陷 | 第40页 |
三、“为他人谋取利益”要件的缺陷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国外单位贿赂犯罪的立法 | 第42-46页 |
第一节 国际公约 | 第42-43页 |
一、《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》 | 第42页 |
二、《联合国反腐败公约》 | 第42-43页 |
三、欧洲与《反腐败刑法公约》 | 第43页 |
四、评析 | 第43页 |
第二节 各国法律文件 | 第43-46页 |
一、法国《 法国新刑法典》 | 第43-44页 |
二、英国《反贿赂法 》 | 第44页 |
三、美国《 模范刑法典》 | 第44页 |
四、评析 | 第44-46页 |
第五章 我国单位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 | 第46-52页 |
第一节 单位贿赂犯罪体系的完善 | 第46-49页 |
一、贿赂犯罪罪名体系的重新划分 | 第46页 |
二、增设非国有单位贿赂罪 | 第46-48页 |
三、增设资格刑 | 第48页 |
四、平衡各罪法定刑 | 第48-49页 |
第二节 单位贿赂犯罪各罪的完善 | 第49-52页 |
一、明确规定“利用公务活动的便利” | 第49-50页 |
二、删除“为他人谋取利益” | 第50-51页 |
三、取消“账外暗中”的规定 | 第51-52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4页 |
后记 | 第54-5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