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绪论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事后不可罚行为的概述 | 第10-16页 |
第一节 对事后不可罚行为概念若干观点的质疑 | 第10-13页 |
一、 事后不可罚行为能否仅限定于状态犯的场合之中? | 第11-12页 |
二、 不罚之后行为能否作为独立的犯罪行为进行评价?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事后不可罚行为特征分析 | 第13-16页 |
一、 结构特征:主行为构成犯罪且以既遂为前提 | 第13-14页 |
二、 客体特征:侵害的法益需相同 | 第14页 |
三、 主体特征:行为主体须是同一人 | 第14-15页 |
四、 形式特征:后之行为也应是犯罪行为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事后不可罚行为之理论基础 | 第16-30页 |
第一节 大陆法系刑法学说观察与分析 | 第16-20页 |
一、 法律竞合理论及其评析 | 第16-17页 |
二、 犯罪构成理论及其评析 | 第17-19页 |
三、 连续犯及其评析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我国刑法理论素描及其评析 | 第20-25页 |
一、 吸收犯说及其评析 | 第20-23页 |
二、 牵连犯及其评析 | 第23-24页 |
三、 思辨与提炼 | 第24-25页 |
第三节 事后不可罚行为研究新解 | 第25-30页 |
一、 期待可能性 | 第25-30页 |
第三章 事后不可罚行为的实务操作 | 第30-42页 |
第一节 事后不可罚行为分析 | 第30-34页 |
一、 关于财产型犯罪受侵犯后行为之分析 | 第30-33页 |
二、 伪造货币罪及其后行为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事后不可罚行为在司法实务中的运用 | 第34-38页 |
一、 与“伴随行为”之比较 | 第34-36页 |
二、 与“不可罚之事前行为”比较 | 第36-37页 |
三、 与“牵连犯”之比较 | 第37-38页 |
第三节 共同犯罪场景下事后不可罚行为之司法认定 | 第38-42页 |
一、 行为人实施前实行行为后,帮助或者教唆他人实施后行为的情形 | 第39-40页 |
二、行为人与他人事前同谋后,双方共同实施后行为的情形 | 第40-41页 |
三、 第三人教唆或帮助行为人实施后行为的情形 | 第41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后记 | 第45-4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