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论 | 第1-10页 |
第一章 判决推理实践的历史考察 | 第10-13页 |
第二章 判决推理的法学内涵 | 第13-21页 |
一、判决推理的界说 | 第13-14页 |
二、判决推理的法学意义 | 第14-21页 |
第三章 判决推理的功能及其对实现司法公正的意义 | 第21-28页 |
一、判决推理的功能 | 第21-24页 |
二、判决推理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证 | 第24-26页 |
(一) 科学的判决推理模式是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 | 第24-25页 |
(二) 判决推理是进行司法改革、实现司法公正的一个重要内容 | 第25-26页 |
三、现有的判决推理模式的局限 | 第26-28页 |
第四章 判决推理的基本构成 | 第28-40页 |
一、案件事实的确认和司法归类——判决推理小前提的真实性论证 | 第28-33页 |
(一) 案件事实确认的必要性 | 第28-29页 |
(二) 事实、案件事实以及案件事实的确认 | 第29-31页 |
(三) 在确认案件事实基础上的司法归类活动 | 第31-33页 |
二、构建判决推理大前提的活动——法律解释与法律条款的援用 | 第33-35页 |
(一) 法律规范的选择性证明 | 第33-34页 |
(二) 法律解释与选择 | 第34-35页 |
三、导出判决推理结论的活动——依法判决与自由裁量 | 第35-40页 |
(一) 依法判决与自由裁量的基本含义 | 第35-38页 |
(二) 依法判决与自由裁量的结合 | 第38-40页 |
第五章 判决推理模式的构建 | 第40-56页 |
一、传统判决推理模式 | 第40-45页 |
(一) 形式推理与实质推理的二分法 | 第40-45页 |
1、形式推理 | 第40-42页 |
2、实质推理 | 第42-43页 |
3、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二者关系的分析 | 第43-45页 |
二、理性的判决推理 | 第45-56页 |
(一) 传统二分法的缺陷 | 第45-47页 |
(二) 理性判决模式的选择——层次论证理论 | 第47页 |
1、第一个层次——演绎论证层次 | 第47-49页 |
2、第二个层次——归纳推理与实质推理的运用 | 第49-56页 |
第六章 我国完善判决推理的建议 | 第56-60页 |
一、重视审前程序,促进判决推理的取证 | 第56-57页 |
二、建立量刑建议制度,保障判决推理的量刑公正 | 第57页 |
三、加强和发挥判例的作用,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判例参照制 | 第57-58页 |
四、提高法官的素质,发展专业化的法律共同体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后记 | 第63-64页 |
声明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