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1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34页 |
·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 | 第11-20页 |
·发展过程 | 第11-13页 |
·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| 第13-14页 |
·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| 第14-16页 |
·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| 第16-20页 |
·W-CDMA的特点 | 第17-18页 |
·我国TD-SCDMA技术及其进展 | 第18-20页 |
·新一代(B3G/4G)移动通信系统 | 第20-27页 |
·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的必要性 | 第20-21页 |
·未来4G通信的特征 | 第21-22页 |
·4G中可能的核心技术 | 第22-25页 |
·世界各国对4G的研发和试验情况 | 第25-27页 |
·欧洲 | 第26-27页 |
·中国 | 第27页 |
·MIMO及空时码研究现状 | 第27-32页 |
·MIMO研究现状 | 第28-30页 |
·空时码的研发情况 | 第30-31页 |
·空时编码性能比较 | 第31-32页 |
·课题来源及本文框架 | 第32-34页 |
第二章 无线信道的特征 | 第34-48页 |
·概述 | 第34-35页 |
·移动信道的基本研究方法: | 第35-36页 |
·移动环境的多径分布 | 第36-41页 |
·多径分布理论模型研究 | 第36-37页 |
·多径传播的基本特性 | 第37-39页 |
·引起多径的主要原因 | 第38页 |
·多径衰落的度量及多径效应的分析方法 | 第38-39页 |
·多径接收信号幅度的统计分析 | 第39-41页 |
·接收信号的表示 | 第39-41页 |
·移动信道的分类 | 第41-47页 |
·时延扩展(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) | 第41-43页 |
·码间串扰 | 第42页 |
·时延功率谱 | 第42-43页 |
·相关带宽 | 第43-46页 |
·频率信号的相关性: | 第44-45页 |
·相关带宽Bc | 第45-46页 |
·多普勒扩展及信道类型 | 第46-47页 |
·信道的类型 | 第46-4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三章 智能天线及波束形成技术 | 第48-65页 |
·波束形成的基本原理及仿真结果 | 第48-53页 |
·固定多波束形成的基本原理 | 第53-60页 |
·直接加主瓣偏移形成多波束 | 第53-55页 |
·利用FFT实现多波束形成 | 第55-60页 |
·直接主瓣加偏移和FFT形成多波束的比较 | 第60页 |
·自适应波束形成及仿真结果 | 第60-63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63-65页 |
第四章 分集技术 | 第65-75页 |
·分集(diversity)原理 | 第65页 |
·分集接收 | 第65-66页 |
·分集技术的分类 | 第66-68页 |
·显分集合成方法 | 第68-69页 |
·多径信号的分离和合并 | 第69-70页 |
·多径分集的特点 | 第69页 |
·多径信号分离与合并的关键技术 | 第69-70页 |
·Rake接收机 | 第70页 |
·隐分集技术 | 第70-71页 |
·发射分集技术 | 第71-74页 |
·发射分集的分类 | 第71-73页 |
·发射分集举例 | 第73-7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五章 空时编码技术 | 第75-106页 |
·背景 | 第75-77页 |
·空时分组码 | 第77-92页 |
·Alamouti码 | 第77-79页 |
·Alamouti码的推广-空时分组码 | 第79-83页 |
·信号模型 | 第80-81页 |
·编码算法 | 第81-82页 |
·译码算法 | 第82-83页 |
·空时分组码的译码 | 第83-84页 |
·RAYLEIGH衰落信道下空时分组码的设计准则 | 第84-87页 |
·仿真结果 | 第87-90页 |
·空时分组码最近的研究进展 | 第90-92页 |
·分层空时码 | 第92-105页 |
·编码方案 | 第93-97页 |
·译码方案 | 第97-101页 |
·极大似然译码 | 第97-98页 |
·ZF算法和MMSE算法 | 第98-99页 |
·连续对消算法(successive cancellation) | 第99页 |
·定序连续对消算法(ordered successive cancellation) | 第99-101页 |
·仿真结果 | 第101-104页 |
·结论 | 第104-10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106-108页 |
进一步待研究的问题 | 第106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2页 |
致谢 | 第112-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