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1页 |
1.1 两段SBR法亚硝酸型脱氮及自动控制意义 | 第9-12页 |
1.1.1 亚硝酸型脱氮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2 两段SBR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3 SBR自动控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亚硝酸型脱氮、SBR及模糊控制的成果与发展 | 第12-20页 |
1.2.1 影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积累的因素 | 第12-15页 |
1.2.2 SBR的发展 | 第15-17页 |
1.2.3 以DO、pH作为控制参数及模糊控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| 第17-20页 |
1.3 课题来源、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| 第21-26页 |
2.1 试验用水和水质 | 第21页 |
2.2 试验方案及选择 | 第21-24页 |
2.2.1 制药厂废水处理工艺 | 第21-22页 |
2.2.2 本研究方案选择 | 第22-24页 |
2.3 试验装置和方法 | 第24-25页 |
2.4 分析检测方法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TSSBR的一般控制规律 | 第26-35页 |
3.1 试验目的 | 第26页 |
3.2 传统SBR的典型DO、pH变化 | 第26-29页 |
3.3 TSSBR的启动与运行控制 | 第29-34页 |
3.3.1 TSSBR的启动 | 第29-31页 |
3.3.2 TSSBR的运行控制 | 第31-3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4章 TSSBR的控制优化 | 第35-74页 |
4.1 试验目的 | 第35页 |
4.2 SBR1的高效运行——预曝气法 | 第35-43页 |
4.2.1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2页 |
4.2.2 小结 | 第42-43页 |
4.3 “平衡溶氧”的模糊控制应用 | 第43-47页 |
4.3.1 利用“平衡溶氧”模糊控制SBR1的DO恒定 | 第44-46页 |
4.3.2 小结 | 第46-47页 |
4.4 利用SBR1的DO曲线预警制药废水毒性 | 第47-53页 |
4.4.1 试验方法 | 第47页 |
4.4.2 制药废水试验 | 第47-49页 |
4.4.3 生活污水试验 | 第49-50页 |
4.4.4 曝气方式与曝气量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4.4.5 小结 | 第52-53页 |
4.5 SBR1反应结束点对SBR2硝化、反硝化的影响 | 第53-57页 |
4.5.1 SBR1延时曝气影响TSSBR的平均速率并引起SBR2硝化菌流失 | 第53-54页 |
4.5.2 SBR1延时曝气使反硝化菌失活 | 第54-56页 |
4.5.3 小结 | 第56-57页 |
4.6 短程硝化的形成原因及维持方法 | 第57-65页 |
4.6.1 温度对SBR2短程硝化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4.6.2 SBR2硝化结束点对短程硝化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4.6.3 制药废水毒性对SBR2短程硝化的影响 | 第60-64页 |
4.6.4 小结 | 第64-65页 |
4.7 DO与pH的相关性 | 第65-72页 |
4.7.1 调节反应过程的曝气量看DO与pH的关系 | 第65-67页 |
4.7.2 DO与pH的相关性解释 | 第67-71页 |
4.7.3 小结 | 第71-72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第5章 制药厂废水处理CASS工艺改进及自控研究 | 第74-81页 |
5.1 制药厂废水处理改进工艺——CASS—LINPOR工艺 | 第74-78页 |
5.1.1 从SBR的发展历程看CASS | 第74-76页 |
5.1.2 CASS工艺的改进思路 | 第76-78页 |
5.2 CASS—LINPOR工艺的自动控制 | 第78-80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结论 | 第81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