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2页 |
1 引言 | 第12-17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6-17页 |
2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与作用 | 第17-36页 |
·全球碳循环研究概况 | 第17-23页 |
·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碳循环 | 第23-33页 |
·森林植被碳库及分布 | 第23-25页 |
·森林土壤碳库及分布 | 第25-28页 |
·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库动态 | 第28-31页 |
·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与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关系 | 第31-33页 |
·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 | 第33-36页 |
3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概况及其碳库研究方法 | 第36-47页 |
·华北主要森林类型概况 | 第36-43页 |
·油松林 | 第36-38页 |
·华北落叶松林 | 第38-39页 |
·辽东栎林 | 第39-40页 |
·白桦林 | 第40-41页 |
·山杨林 | 第41-43页 |
·华北主要森林类型碳库的研究方法 | 第43-47页 |
·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43-45页 |
·森林乔木层生物量、生产力估算方法 | 第45页 |
·森林枯落物现存贮量的估算方法 | 第45页 |
·森林土壤有机碳贮量的估算方法 | 第45-47页 |
4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各组分含碳率分析 | 第47-5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48-49页 |
·样品采集与处理 | 第48-49页 |
·样品分析 | 第4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3页 |
·各树种组分的含碳率特征 | 第49-50页 |
·林分的平均含碳率特征 | 第50-53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53-55页 |
5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华北主要森林类型林分生物量的方法 | 第55-86页 |
·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研究的一般方法 | 第55-57页 |
·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研究方法 | 第57-61页 |
·华北地区主要森林类型林分生物量估算模式的建立 | 第61-76页 |
·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| 第61-62页 |
·林分生物量估算方法 | 第62-76页 |
·林分生物量与林分平均年龄及活立木蓄积量的关系 | 第62-67页 |
·BEF与林分活立木蓄积量的关系 | 第67-70页 |
·林分生物量估算模型的选择 | 第70-74页 |
·林分生物量相容性估计模型的建立 | 第74-76页 |
·林分生产力与林分总生物量的关系 | 第76-80页 |
·林分生物量年净增长量与林分总生物量的关系 | 第77-78页 |
·林分生物量平均增长量与林分总生物量的关系 | 第78-80页 |
·幼林生物量估算中的蓄积修正系数 | 第80-86页 |
6 华北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碳贮量及碳汇能力 | 第86-102页 |
·森林植被生物量及碳贮量估算 | 第86-98页 |
·森林乔木层生物量及生产力估算 | 第86-91页 |
·森林乔木层碳贮量及其变异规律 | 第91-95页 |
·林下植被层碳贮量 | 第95-96页 |
·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碳贮量 | 第96-98页 |
·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土壤碳贮量估计 | 第98-100页 |
·华北主要森林类型总碳贮量及其分布特征 | 第100-102页 |
7 结论与讨论 | 第102-105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102-104页 |
·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估算误差源的讨论 | 第104-105页 |
附表1 | 第105-118页 |
附表2 | 第118-123页 |
附表3 | 第123-128页 |
附表4 | 第128-132页 |
附表5 | 第132-133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33-145页 |
个人简介 | 第145-147页 |
导师简介 | 第147-148页 |
成果目录清单 | 第148-149页 |
致谢 | 第1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