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5页 |
缩写表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目次 | 第9-12页 |
1 嘧啶二酮并喹啉/吲哚类衍生物(A/B系列)的设计、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 | 第12-51页 |
·嘧啶二酮并喹啉/吲哚类衍生物的研究背景和设计思路 | 第12-14页 |
·嘧啶二酮并喹啉/吲哚类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| 第14-22页 |
·嘧啶二酮并喹啉类化合物(A系列)的合成 | 第14-20页 |
·重要中问体1-2a-f的合成 | 第15-16页 |
·中间体2-氯-3-喹啉甲醛(1-4)的制备 | 第16-17页 |
·中间体亚硝基苯(1-5)的制备 | 第17-18页 |
·目标化合物A1~A14的制备 | 第18-19页 |
·含硫目标化合物A15~A18的制备 | 第19页 |
·单硫代目标化合物A16和A18的第二条合成路线 | 第19-20页 |
·嘧啶二酮并吲哚类化合物(B系列)的合成 | 第20-22页 |
·重要中间体1-9a-e的制备 | 第21页 |
·目标化合物B1~B5的制备 | 第21-22页 |
·嘧啶二酮并喹啉/吲哚类衍生物的生物活性测试及初步构效关系研究 | 第22-26页 |
·体外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筛选 | 第22-23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2-23页 |
·肿瘤细胞离体培养 | 第23页 |
·MTT法测定23个化合物对不同瘤株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 | 第23页 |
·MTT法测定结果 | 第23页 |
·初步构效关系讨论 | 第23-26页 |
·嘧啶二酮并喹啉类衍生物(A系列)的构效关系讨论 | 第24-26页 |
·嘧啶二酮并吲哚类衍生物(B系列)的构效关系讨论 | 第26页 |
·化合物的A15~A18的MDM2泛素连接酶活性测定 | 第26-30页 |
·化合物A15~A18对p53泛素化的活性研究 | 第26-29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7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7-28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28-29页 |
·化合物A15~A18对p53-MDM2相互作用的活性研究 | 第29-30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9-3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0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30页 |
·小结 | 第30-31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31-51页 |
2 新型MDM2泛素连接酶抑制剂(C/D/MEL系列)的设计、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 | 第51-85页 |
·新型MDM2泛素连接酶抑制剂(C/D/MEL系列)的设计思路 | 第51-53页 |
·新型MDM2泛素连接酶抑制剂(C/D/MEL系列)的合成方法 | 第53-58页 |
·C系列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| 第53-54页 |
·重要中间体1-12a-g的制备 | 第53-54页 |
·目标化合物C1~C12的制备 | 第54页 |
·D系列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| 第54-56页 |
·重要中间体1-16a-b的制备 | 第55-56页 |
·目标化合物D1~D4的制备 | 第56页 |
·MEL系列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| 第56-58页 |
·目标化合物(R/S)MEL-1的制备 | 第57-58页 |
·目标化合物(R/S)MEL-2的制备 | 第58页 |
·新型泛素连接酶MDM2抑制剂(C/D/MEL系列)的生物活性测定及初步构效关系研究 | 第58-62页 |
·体外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筛选 | 第58-60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58-59页 |
·肿瘤细胞离体培养 | 第59页 |
·MTT法测定20个化合物对不同瘤株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 | 第59页 |
·MTT法测定结果 | 第59-60页 |
·初步构效关系讨论 | 第60-62页 |
·小结 | 第62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62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5页 |
3 泛素连接酶MDM2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(综述) | 第85-97页 |
·前言 | 第85-86页 |
·泛素连接酶MDM2的结构与功能 | 第86-88页 |
·泛素连接酶MDM2的结构 | 第86-87页 |
·泛素连接酶MDM2的功能 | 第87-88页 |
·泛素连接酶MDM2的作用机制 | 第88页 |
·泛素连接酶MDM2抑制剂结构类型 | 第88-94页 |
·天然产物类 | 第88-90页 |
·去氮核黄素类化合物 | 第90-91页 |
·吖啶类化合物 | 第91-92页 |
·绕丹宁类衍生物 | 第92页 |
·β-咔啉类衍生物 | 第92-93页 |
·选择性泛素连接酶MDM2抑制剂 | 第93-94页 |
·小结 | 第94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97页 |
作者简历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