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及背景 | 第1-13页 |
一、 问题提出的背景 | 第6-11页 |
(一) 传统作文教学状况分析 | 第6-9页 |
(二) 几种中学作文教学实验模式分析 | 第9-11页 |
二、 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3页 |
(一) 伙伴编辑的源出 | 第11页 |
(二) 、 伙伴编辑的定义 | 第11-13页 |
第二部分 建构主义理论背景下的“伙伴编辑”作文教学 | 第13-20页 |
一、 从建构主义理论审视作文教学规律 | 第15-17页 |
二、 从建构主义学习观审视“伙伴编辑”作文教学 | 第17-18页 |
三、 从建构主义教学观审视“伙伴编辑”作文教学 | 第18-20页 |
第三部分 “伙伴编辑”作文教学实践操作 | 第20-35页 |
一、 “伙伴编辑”作文教学的理论模型 | 第20-22页 |
(一) 教学的理论模型 | 第20-21页 |
(二) 教学操作流程理论模型 | 第21-22页 |
二、 “伙伴编辑”作文教学实践操作 | 第22-35页 |
(一) 问题的提出 | 第22-24页 |
(二) 实验经过 | 第24-25页 |
(三) 教学过程 | 第25-28页 |
(四) 实验结果 | 第28-31页 |
(五) 实验结论 | 第31页 |
(六) “伙伴编辑”作文教学遵循的原则 | 第31-35页 |
第四部分 “伙伴编辑”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| 第35-44页 |
一、 “伙伴编辑”作文教学的反思 | 第35-41页 |
(一) 关于写作小组 | 第35-37页 |
(二) 关于教师的角色作用 | 第37-39页 |
(三) 关于伙伴编辑与作文个性 | 第39-41页 |
二、 “伙伴编辑”作文教学的前瞻 | 第41-44页 |
(一) 教学情境更加灵活、多样化 | 第41-42页 |
(二) “互读、互改、互编”过程交互性更强 | 第42-43页 |
(三) 教学课堂得以延续 | 第43-44页 |
结束语 | 第44-45页 |
注释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48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