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跨度悬索桥地震反应分析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| ·悬索桥的现状与发展 | 第9页 |
| ·悬索桥结构概述 | 第9-11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多点输入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·地震动的空间特性与多点输入 | 第12页 |
| ·大跨度悬索桥行波效应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·土结相互作用 | 第13页 |
| 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| 第二章 地震反应分析理论 | 第14-25页 |
| ·多点输入理论 | 第14-16页 |
| ·一般振动方程 | 第14页 |
| ·多点输入振动方程 | 第14-16页 |
| ·地震动输入 | 第16-21页 |
| ·强地震动 | 第16-17页 |
| ·地震动强度 | 第17页 |
| ·地震动频谱特性 | 第17-19页 |
| ·地震动持续时间 | 第19-20页 |
| ·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的选取 | 第20页 |
| ·地震动组合 | 第20-21页 |
| ·阻尼模型 | 第21-22页 |
| ·阻尼比 | 第21页 |
| ·Rayleigh 阻尼 | 第21-22页 |
| ·非比例阻尼理论 | 第22页 |
| ·几何非线性 | 第22-23页 |
| ·缆索垂度效应 | 第23页 |
| ·塔梁柱效应 | 第23页 |
| ·大位移效应 | 第2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3-25页 |
| 第三章 有限元建模及动力特性分析 | 第25-36页 |
| ·引言 | 第25页 |
| ·动力计算模式 | 第25-26页 |
| ·桥面系的模拟 | 第25页 |
| ·索塔的模拟 | 第25页 |
| ·缆索系统的模拟 | 第25-26页 |
| ·边界条件的模拟 | 第26页 |
| ·动力特性分析 | 第26-33页 |
| ·工程概况 | 第26-28页 |
| ·动力模型 | 第28-29页 |
| ·动力特性 | 第29-33页 |
| ·刚性中央扣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| 第四章 大跨度悬索桥行波输入地震反应分析 | 第36-66页 |
| ·引言 | 第36页 |
| ·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与傅里叶变换 | 第36-37页 |
| ·纵向输入下行波效应研究 | 第37-65页 |
| ·主塔位移 | 第37-41页 |
| ·主塔内力 | 第41-53页 |
| ·加劲梁位移 | 第53-55页 |
| ·加劲梁内力 | 第55-63页 |
| ·缆索系统内力 | 第63-6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| 第五章 多向输入与土结相互作用下地震反应 | 第66-89页 |
| ·地震波输入模式 | 第66-67页 |
| ·多向输入下大跨度悬索桥的地震反应 | 第67-81页 |
| ·纵向+竖向输入 | 第67-74页 |
| ·横向+竖向输入 | 第74-81页 |
| ·土—结相互作用 | 第81-87页 |
| ·桩基础模型 | 第81-82页 |
| ·纵向+竖向输入时土结相互作用的影响 | 第82-85页 |
| ·横向+竖向输入时土结相互作用的影响 | 第85-8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7-89页 |
|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| 第89-91页 |
| ·对本文工作的总结 | 第89页 |
| ·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89-9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1-94页 |
| 致谢 | 第94-95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95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