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1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2-16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.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1.3.3 研究述评 | 第15-16页 |
1.4 概念界定 | 第16-18页 |
1.4.1 涉罪未成年人 | 第16页 |
1.4.2 司法观护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研究设计 | 第18-22页 |
2.1 理论依据 | 第18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2.3 研究框架 | 第20-22页 |
第3章 香港青少年司法观护模式 | 第22-32页 |
3.1 香港青少年司法观护服务理念 | 第22-23页 |
3.2 香港青少年司法观护服务内容 | 第23-29页 |
3.2.1 发展性服务 | 第23-24页 |
3.2.2 预防性服务 | 第24-25页 |
3.2.3 矫治性服务 | 第25-29页 |
3.3 香港青少年司法观护服务特点 | 第29-32页 |
3.3.1 专业的平等伙伴关系,成员间的协同关系 | 第29页 |
3.3.2 家长适时参与 | 第29页 |
3.3.3 服务内容注重实用化 | 第29-30页 |
3.3.4 注重提供个性化服务 | 第30页 |
3.3.5 注重增强权能 | 第30页 |
3.3.6 多方合作,提供多层次服务 | 第30-32页 |
第4章 北京青少年司法观护模式 | 第32-50页 |
4.1 北京青少年司法观护模式理念 | 第32-33页 |
4.2 北京青少年司法观护模式五大服务领域 | 第33-34页 |
4.3 北京青少年司法观护模式七类服务项目 | 第34-44页 |
4.3.1 预防性服务 | 第34-35页 |
4.3.2 矫治性服务 | 第35-42页 |
4.3.3 衍生性服务 | 第42-44页 |
4.4 北京青少年司法观护模式的特点 | 第44-46页 |
4.4.1 遵循尊重隐私,案主自觉的价值观 | 第44-45页 |
4.4.2 优势视角指导实践 | 第45页 |
4.4.3 运用“同行”的方式建立和维护专业关系 | 第45页 |
4.4.4 变受助者为助人者 | 第45-46页 |
4.4.5 观护服务内容以需求为导向 | 第46页 |
4.4.6 观护服务提供与司法流程同步 | 第46页 |
4.4.7 观护服务类型丰富多元 | 第46页 |
4.5 北京青少年司法观护模式的不足 | 第46-50页 |
4.5.1 补救性服务提供较多,发展性服务提供不足 | 第46-47页 |
4.5.2 预防性服务覆盖范围较小 | 第47页 |
4.5.3 司法社工在监禁场所内服务范围有限 | 第47页 |
4.5.4 尚未形成科学的服务效果评估体系 | 第47-50页 |
第5章 京港青少年司法观护模式比较 | 第50-56页 |
5.1 青少年司法观护发展性服务的比较 | 第50-51页 |
5.2 青少年司法观护预防性服务的比较 | 第51-52页 |
5.3 青少年司法观护补救性服务的比较 | 第52-56页 |
第6章 京港青少年司法观护模式差异原因 | 第56-60页 |
6.1 司法观护政策的差异 | 第56页 |
6.2 司法观护资金的差异 | 第56-57页 |
6.3 司法观护人员的差异 | 第57-58页 |
6.4 司法观护专业化的差异 | 第58-59页 |
6.5 司法观护社会环境的差异 | 第59-60页 |
第7章 香港观护服务对北京观护服务的启示 | 第60-62页 |
7.1 完善法律制度,提供社会工作介入少年司法的政策保障 | 第60页 |
7.2 增加财政支持,促进司法社会工作的良性运行 | 第60-61页 |
7.3 培养人才队伍,保证司法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| 第61页 |
7.4 提高服务质量,满足服务需求 | 第61页 |
7.5 加大宣传力度,营造宽容的观护环境 | 第61-62页 |
第8章 结语 | 第62-64页 |
8.1 研究结论 | 第62-63页 |
8.2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附录 | 第68-70页 |
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