滑坡转化成泥石流的流态化机理研究
第1章 绪论 | 第1-19页 |
·滑坡泥石流化的概念 | 第7-8页 |
·滑坡泥石流化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·滑坡泥石流化研究历史及现状 | 第9-13页 |
·暴雨滑坡泥石流化的物理过程 | 第9-11页 |
·暴雨滑坡泥石流化的形成机理 | 第11-13页 |
·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·本论文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 | 第15-19页 |
第2章 研究地区地质概况与试样描述 | 第19-33页 |
·地质概况 | 第19-22页 |
·地貌特征 | 第19-20页 |
·地层岩性 | 第20页 |
·地质构造 | 第20页 |
·蒋家沟泥石流源区的土层类型 | 第20-21页 |
·水文地质条件 | 第21-22页 |
·取样地点与取样方法 | 第22-23页 |
·试样描述 | 第23-33页 |
·颗粒级配、界限含水量 | 第23-24页 |
·渗透系数的测定 | 第24-25页 |
·直剪试验成果 | 第25-33页 |
第3章 重塑样动变形动强度分析 | 第33-47页 |
·动三轴试验概述 | 第33-35页 |
·振动三轴仪试验系统 | 第33-34页 |
·等幅正弦波作用下的土样动力试验方法 | 第34-35页 |
·饱和土体瞬态动有效抗剪强度的基本定律 | 第35-38页 |
·瞬态动有效抗剪强度定律 | 第35-37页 |
·动强度定律的验证 | 第37-38页 |
·动强度准则及其一般表述 | 第38-42页 |
·动强度准则 | 第38-40页 |
·瞬态动有效应力强度准则的一般表述 | 第40-42页 |
·动强度的确定方法 | 第42-47页 |
第4章 饱和土体动孔隙水压力分析 | 第47-60页 |
·孔隙水压力模型的确定 | 第47页 |
·孔隙水压力的基本类型 | 第47-48页 |
·动孔压增长的瞬态物理模型 | 第48-52页 |
·物理模型 | 第48-50页 |
·动孔压瞬变机理 | 第50-52页 |
·孔压模型的验证 | 第52页 |
·瞬态动孔压增长的计算模型 | 第52-60页 |
·动孔压计算模型 | 第52-54页 |
·孔压模型的参数 | 第54-59页 |
·瞬态动孔压模型的完整表达 | 第59-60页 |
第5章 饱和土体液化机理及其液化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0-68页 |
·饱和土体液化机理 | 第60-61页 |
·液化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1-68页 |
·土性条件的影响 | 第61-66页 |
·初始固结有效压力的影响 | 第66-68页 |
第6章 暴雨滑坡泥石流化形成机理与过程分析 | 第68-88页 |
·暴雨滑坡泥石流化的研究概述 | 第68-73页 |
·自然斜坡主要破坏模式 | 第68页 |
·暴雨滑坡泥石流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8-70页 |
·滑坡泥石流化碎屑物质的运动距离 | 第70-71页 |
·滑坡泥石流化产流机理 | 第71-73页 |
·降雨在斜坡土体中的入渗分析 | 第73-78页 |
·暴雨入渗条件下斜坡土体应力状态的变化 | 第78-80页 |
·土体斜坡破坏模式与机理 | 第80-84页 |
·不同条件下斜坡土体的破坏模式 | 第80-82页 |
·蒋家沟坡残积斜坡暴雨滑坡机理探讨 | 第82-84页 |
·暴雨滑坡泥石流化形成机理与过程分析 | 第84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5页 |
附录Ⅰ: 动三轴试验结果汇总 | 第95-97页 |
附录Ⅱ: 采样地点地形图 | 第97-9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