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工业论文--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--基础理论论文--模拟理论与计算机技术在开发中的应用论文

火山岩裂缝性底水油藏油、气、水三相驱替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

1 绪论第1-25页
 1.1 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第13-14页
 1.2 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-21页
 1.3 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的技术难度第21-22页
  1.3.1 本文的研究背景第21页
  1.3.2 本文研究的技术难度第21-22页
 1.4 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第22-23页
  1.4.1 本文的研究目标第22页
  1.4.2 本文的技术路线第22-23页
 1.5 本文的主要内容构成第23-25页
2 油水、油气相对渗透率研究第25-31页
 2.1 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实验研究第25-27页
  2.1.1 实验的条件、装置和方法第25-26页
  2.1.2 实验数据的处理第26页
  2.1.3 实验结果与分析—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点第26-27页
 2.2 油气相对渗透率的实验研究第27-31页
  2.2.1 实验的条件、装置和方法第27-29页
  2.2.2 实验数据的处理第29页
  2.2.3 实验结果与分析:油气相对渗透率曲线特点第29-31页
3 单个基质岩块中流体驱替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及渗吸驱替规律研究第31-65页
 3.1 基质岩块中流体驱替过程的简化动力学方法第31-44页
  3.1.1 基本模型第32-33页
  3.1.2 水驱油第33-40页
  3.1.3 气驱油第40-44页
 3.2 基质岩块中流体驱替过程的简化物理方法第44-51页
  3.2.1 驱替过程的基本讨论第44-46页
  3.2.2 对驱替过程的分析第46-51页
 3.3 单个岩块油水交换机制研究第51-63页
  3.3.1 裂缝与基质问油水两相渗流的机理第51-53页
  3.3.2 基质岩块物理模拟吸渗实验结果分析—基质岩块渗吸特点第53页
  3.3.3 油藏基质岩块采出程度与时间关系预测第53-56页
  3.3.4 基质岩块渗吸规律的理论分析第56-63页
 3.4 基本认识第63-65页
4 火山岩裂缝性底水油藏含水规律研究第65-92页
 4.1 底水锥进规律研究第65-70页
  4.1.1 裂缝性底水油藏渗吸作用的不稳定锥进过程研究第66-68页
  4.1.2 油井生产过程的计算和预测第68-70页
 4.2 底水油藏油井临界产量的确定第70-77页
  4.2.1 直井临界产量计算方法及确定第70-73页
  4.2.2 油井打开程度对临界产量的影响第73-75页
  4.2.3 水平井临界产量的确定第75-77页
 4.3 见水时间的分析第77-80页
  4.3.1 无隔板直井见水时间分析第77-78页
  4.3.2 带隔板直井见水时间分析第78页
  4.3.3 底水驱油藏中水平井的见水分析第78-79页
  4.3.4 见水时间计算的实际应用第79-80页
 4.4 压锥的作用及效果第80-92页
5 裂缝与岩块间油、气、水替换过程的数学模型第92-100页
 5.1 基本假设条件第92页
 5.2 基本渗流微分方程第92-95页
 5.3 裂缝系统与岩块系统间流体交换量的计算第95-98页
  5.3.1 普通的渗吸量计算模型第96-97页
  5.3.2 渗吸量计算单块模型第97-98页
 5.4 定解条件第98-100页
  5.4.1 初始条件第98页
  5.4.2 边界条件第98-100页
6 裂缝与岩块间油、气、水替换过程的全隐式数值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第100-128页
 6.1 有限差分符号第100页
 6.2 利用全隐式方法求解非线性流动方程组第100-103页
 6.3 方程的离散第103-106页
 6.4 计算线性方程组的系数和右端项第106-122页
  6.4.1 裂缝方程累积项对系数的贡献第106-108页
  6.4.2 裂缝方程达西项对系数的贡献第108-112页
  6.4.3 岩块方程累积项对系数C_m、RR_m的贡献第112-114页
  6.4.4 基岩和裂缝交换项对C_m、RR_m的贡献第114-122页
  6.4.5 基岩和裂缝交换项对CC、RR的贡献第122页
 6.5 基质系统中未知量的消除第122-123页
 6.6 模型的数值求解方法简介第123-125页
 6.7 数值模型求解过程的稳定性处理第125-128页
7 模拟模型的模块化结构和功能第128-132页
 7.1 软件总体结构设计第128-129页
 7.2 软件的模块化结构第129-130页
 7.3 模拟器主要功能第130-132页
  7.3.1 主要模块功能第130-131页
  7.3.2 模拟器特殊功能—全隐式三相单块模型第131-132页
8 裂缝与岩块间油、气、水三相驱替规律的模拟研究第132-139页
 8.1 模型的基本参数第132-133页
  8.1.1 岩块基本数据第132页
  8.1.2 高压物性数据第132页
  8.1.3 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毛管压力曲线第132-133页
 8.2 计算结果分析第133-137页
  8.2.1 气驱油的结果第133-134页
  8.2.2 水驱油的结果第134页
  8.2.3 水驱后再气驱及气驱后再水驱的情况第134-135页
  8.2.4 气驱及水驱后裂缝中又浸泡原油时的情况第135-136页
  8.2.5 影响气驱油效果利速度的几个因素第136页
  8.2.6 岩石亲油憎水的情况第136-137页
 8.3 基本认识第137-139页
9 裂缝与岩块间油、气、水三维三相驱替模型(FIFHWS—SIGM)的应用第139-197页
 9.1 FIFHWS—SIGM模型的可靠性验证第139-140页
  9.1.1 问题描述第139页
  9.1.2 结果对比第139-140页
 9.2 石西石炭系火山岩裂缝性底水油藏排水采油机理及可行性研究第140-150页
  9.2.1 排水采油机理分析第140-144页
  9.2.2 SHW04水平井排水采油效果评价第144-150页
  9.2.3 认识与建议第150页
 9.3 石西石炭系火山岩裂缝性底水油藏的开发预测第150-164页
  9.3.1 油藏概况第151-154页
  9.3.2 模拟模型的建立第154-156页
  9.3.3 参数拟合第156-157页
  9.3.4 开发指标预测第157-164页
 9.4 基本认识第164-197页
10 结论与建议第197-201页
 10.1 结论第197-200页
 10.2 建议第200-201页
致谢第201-202页
参考文献第202-209页
附 近三年来科研获奖和公开发表文章第209页

论文共20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新语言革命--从词汇学、语义学及语用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的语言特色
下一篇:扩展GPS用于卫星状态的整体测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