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研究背景 | 第1-17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 | 第8-14页 |
1.1.1 加入WTO对中国轿车企业的影响 | 第8-9页 |
1.1.2 国内轿车企业的竞争形势 | 第9-12页 |
1.1.3 国外轿车企业的进入趋势 | 第12-13页 |
1.1.4 上海大众在中国轿车企业的地位 | 第13-14页 |
1.2 本文的研究重点及其结构 | 第14-17页 |
1.2.1 研究的重点 | 第14-15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2.3 本文结构框架 | 第15-17页 |
2 企业竞争力研究理论基础 | 第17-32页 |
2.1 企业竞争力理论 | 第17-19页 |
2.1.1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 | 第17页 |
2.1.2 企业竞争力的构成 | 第17-18页 |
2.1.3 企业竞争力概念辨析 | 第18-19页 |
2.2 企业竞争力的结构 | 第19-23页 |
2.2.1 从企业行为角度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2.2 从政府干预角度分析 | 第20页 |
2.2.3 从企业、市场和环境角度分析 | 第20-23页 |
2.3 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现状 | 第23-29页 |
2.3.1 国外企业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及现状 | 第23-29页 |
2.3.2 国内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现状 | 第29页 |
2.4 企业竞争力研究方法及应用 | 第29-32页 |
3 上海大众企业竞争环境分析 | 第32-44页 |
3.1 汽车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1.1 国际环境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1.2 国内环境分析 | 第33-35页 |
3.2 中国轿车市场发展现状 | 第35-38页 |
3.3 中国轿车企业的竞争环境 | 第38-40页 |
3.4 中国轿车市场发展趋势 | 第40-44页 |
3.4.1 轿车价格下降 | 第40-41页 |
3.4.2 进口车冲击市场 | 第41-42页 |
3.4.3 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| 第42-44页 |
4 上海大众企业内在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| 第44-70页 |
4.1 上海大众企业概况 | 第44-45页 |
4.2 上海大众企业内在竞争力指标体系 | 第45-46页 |
4.3 企业内在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| 第46-48页 |
4.4 上海大众企业内在竞争力单层次指标评价与分析 | 第48-68页 |
4.4.1 市场能力评价与分析 | 第48-58页 |
4.4.2 财务能力评价与分析 | 第58-61页 |
4.4.3 技术能力评价与分析 | 第61-64页 |
4.4.4 管理能力评价与分析 | 第64-68页 |
4.5 上海大众企业内在竞争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| 第68-70页 |
5 上海大众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与分析 | 第70-81页 |
5.1 主要轿车企业分析 | 第70-71页 |
5.2 统计数据分析与样本选择 | 第71-76页 |
5.3 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与分析 | 第76-81页 |
5.3.1 企业竞争力分析基本数据 | 第76-78页 |
5.3.2 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| 第78-81页 |
6 上海大众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 | 第81-88页 |
6.1 上海大众企业竞争力的发展战略 | 第81-82页 |
6.2 上海大众企业竞争力的管理战略 | 第82-83页 |
6.3 提升上海大众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| 第83-88页 |
6.3.1 完善营销体系 | 第83-84页 |
6.3.2 创新管理制度 | 第84-85页 |
6.3.3 增强技术优势 | 第85-88页 |
7 结论 | 第88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