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7页 |
前言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9-25页 |
1.1 煤炭直接液化发展概况 | 第9-12页 |
1.1.1 煤炭直接液化发展史 | 第9-10页 |
1.1.2 煤炭直接液化原理 | 第10-11页 |
1.1.3 煤液化制取芳烃的发展机遇 | 第11-12页 |
1.2 煤结构与煤液化制取芳烃化合物的可行性 | 第12-14页 |
1.3 催化作用 | 第14-19页 |
1.3.1 催化液化 | 第14-16页 |
1.3.2 催化剂 | 第16-19页 |
1.4 溶剂作用 | 第19-21页 |
1.5 水的作用 | 第21-22页 |
1.6 煤的溶胀预处理 | 第22-25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25-32页 |
2.1 实验原料 | 第25-26页 |
2.2 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6-30页 |
2.2.1 (NH_4)_2MoS_4的制备 | 第26-27页 |
2.2.2 Fe_2S_3的加入 | 第27页 |
2.2.3 煤液化 | 第27-28页 |
2.2.4 液化油的分离 | 第28-30页 |
2.2.4.1 煤液的分离 | 第28-29页 |
2.2.4.2 液化油的分离 | 第29-30页 |
2.3 过程中参数的确定 | 第30-31页 |
2.3.1 柱色谱切点的选择 | 第30-31页 |
2.3.2 气相色谱仪工作参数 | 第31页 |
2.4 表征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2-57页 |
3.1 液化温度对液化反应的影响 | 第32-35页 |
3.2 反应时间对液化反应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3.3 气氛对液化反应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4 溶胀作用对煤液化反应的影响 | 第37-41页 |
3.4.1 溶胀时间对煤液化反应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4.2 不同的溶胀剂对煤液化反应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3.5 催化剂对煤液化反应的影响 | 第41-50页 |
3.5.1 钼系催化剂(ATTM) | 第41-45页 |
3.5.1.1 钼系催化剂对原煤液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5.1.2 钼系催化剂对四氢呋喃预处理煤液化反应性能影响 | 第43-45页 |
3.5.2 铁系催化剂(Fe-S) | 第45-50页 |
3.5.2.1 Fe_2S_3对原煤液化反应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5.2.2 Fe_2S_3对溶胀煤液化反应的影响 | 第46-50页 |
3.6 溶剂对煤液化反应的影响 | 第50-57页 |
3.6.1 甲苯酚对煤液化反应的影响 | 第50-57页 |
3.6.1.1 甲苯酚对原煤液化反应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3.6.1.2 甲苯酚对吡啶溶胀煤液化反应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3.6.1.3 甲苯酚对四氢呋喃溶胀煤液化反应的影响 | 第53-57页 |
结论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