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10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45页 |
1.1 有机材料电致发光的基本原理 | 第11-18页 |
1.1.1 有机物质的荧光 | 第12-13页 |
1.1.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构 | 第13-15页 |
1.1.3 有机电致发光机理 | 第15-18页 |
A 注入过程 | 第15-16页 |
B 传输过程 | 第16-17页 |
C 复合过程 | 第17页 |
D 发光过程 | 第17-18页 |
1.2 OEL器件性能 | 第18-20页 |
1.2.1 有机EL器件的效率极限 | 第18-19页 |
1.2.2 稳定性和降解 | 第19-20页 |
1.3 有机发光材料 | 第20-24页 |
1.3.1 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 | 第20-21页 |
1.3.2 聚合物发光材料 | 第21-24页 |
1.4 光学微腔的基本原理 | 第24-29页 |
1.4.1 几种典型的微腔结构 | 第24-27页 |
1.4.2 微腔中的自发辐射现象 | 第27页 |
1.4.3 有机微腔器件 | 第27-29页 |
1.5 有机聚合物激光 | 第29-35页 |
A. 光泵浦红光激光器 | 第30-32页 |
B. 光泵浦蓝光激光器 | 第32-33页 |
C. 光泵浦绿光激光器 | 第33-35页 |
1.6 电泵浦有机半导体激光研究 | 第35-37页 |
1.7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7-45页 |
第二章 阳极材料种类和制备技术 | 第45-69页 |
2.1 阳板材料的种类 | 第45-47页 |
2.1.1 ITO等氧化物半导体透明导电电极 | 第45-46页 |
2.1.2 聚合物阳极 | 第46页 |
2.1.3 透明金属阳极 | 第46页 |
2.1.4 Si基板阳极 | 第46-47页 |
2.2 ITO薄膜的制备技术 | 第47-55页 |
2.2.1 ITO膜的导电机理 | 第48-49页 |
2.2.2 IT0膜的生长机理 | 第49页 |
2.2.3 实验 | 第49-50页 |
2.2.4 结果及分析 | 第50-55页 |
2.3 掺铝氧化锌透明导电膜的制备技术 | 第55-60页 |
2.3.1 技术关键 | 第55-57页 |
2.3.2 E—IAD蒸镀AZO透明导电膜的工艺参数 | 第57页 |
2.3.3 结果 | 第57-58页 |
2.3.4 讨论 | 第58-60页 |
2.4 ZnSn0_3透明导电薄膜的研制 | 第60-66页 |
2.4.1 ZTO膜的导电机理 | 第60-62页 |
2.4.2 实验 | 第62-63页 |
2.4.3 结果 | 第63-64页 |
2.4.4 讨论 | 第64-6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9页 |
第三章 电极的修饰及防护技术 | 第69-82页 |
3.1 阴极材料的种类 | 第69-72页 |
3.1.1 Mg合金 | 第70-71页 |
3.1.2 Al合金 | 第71页 |
3.1.3 Ca合金 | 第71页 |
3.1.4 其它阴极电极 | 第71-72页 |
3.2 组合阴极 | 第72-77页 |
3.2.1 有机EL器件中的Buffer Layer | 第72-76页 |
3.2.2 复合物(Composites)阴极 | 第76-77页 |
3.2.3 有机EL器件中的金属掺杂 | 第77页 |
3.3 组合阳极 | 第77-79页 |
3.3.1 阳极/有机界面处的Buffer Layer | 第77-78页 |
3.3.2 复合阳极 | 第78-79页 |
3.4 金属膜电极的外保护 | 第79-80页 |
3.4.1 材料选择 | 第79页 |
3.4.2 工艺选择 | 第79-8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第四章 有机发光层的镀膜工艺和形态结构的关系 | 第82-93页 |
4.1 石英振荡频率差和有机薄膜厚度之间的关系 | 第82-84页 |
4.1.1 石英振荡频率差和有机薄膜厚度之间的关系 | 第83页 |
4.1.2 实验 | 第83-84页 |
4.2 测量有机薄膜的聚集密度 | 第84-88页 |
4.3 减少基底气体吸附技术 | 第88-89页 |
4.4 增加聚集密度的方法 | 第89-91页 |
4.4.1 基底温度 | 第89-90页 |
4.4.2 提高真空度 | 第90页 |
4.4.3 掺杂小分子 | 第90-91页 |
4.4.4 离子辅助沉积 | 第91页 |
4.5 电场辅助沉积 | 第91-92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92-93页 |
第五章 有机平面光学微腔的腔效应 | 第93-114页 |
5.1 短波通DBR的设计和镀制 | 第93-94页 |
5.2 宽带DBR的设计和镀制 | 第94-96页 |
5.3 金属薄膜的反射率 | 第96-97页 |
5.3.1 Mg的可见光反射率 | 第96-97页 |
5.3.2 Al的可见光反射率 | 第97页 |
5.3.3 Ag的可见光反射率 | 第97页 |
5.4 提高金属电极反射率的方法 | 第97-99页 |
5.5 F—B腔的带宽 | 第99-103页 |
5.6 有机薄膜的微腔效应 | 第103-108页 |
5.6.1 器件的制备 | 第103-104页 |
5.6.2 有机微腔的谱线窄化和强度增强 | 第104-106页 |
5.6.3 有机微腔发光的方向性 | 第106-108页 |
5.7 全介质膜反射镜有机微腔 | 第108-113页 |
5.7.1 器件的制备 | 第108页 |
5.7.2 结果与讨论 | 第108-113页 |
5.8 有机电致微腔发光 | 第113页 |
5.9 本章小结 | 第113-114页 |
第六章 光泵浦有机聚合物固体激光器 | 第114-131页 |
6.1 R6G固体染料激光器的研制 | 第114-117页 |
6.1.1 PMMA的改性 | 第115-116页 |
6.1.2 罗丹明6G在MPMMA中的光物理特性 | 第116-117页 |
6.2 R6G-MPMMA的激光性能 | 第117-119页 |
6.3 结果讨论 | 第119页 |
6.3.1 样品漂白 | 第119页 |
6.3.2 工作寿命 | 第119页 |
6.3.3 关于黑斑 | 第119页 |
6.3.4 选频滤光片作用作用 | 第119页 |
6.3.5 脉宽压缩作用 | 第119页 |
6.4 染料掺杂小分子薄膜的受激发射 | 第119-124页 |
6.4.1 实验 | 第120-122页 |
6.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122-124页 |
6.5 染料掺杂聚合物薄膜在玻璃衬底上的受激发射 | 第124-127页 |
6.5.1 实验 | 第124页 |
6.5.2 结果与讨论 | 第124-127页 |
6.6 染料掺杂聚合物薄膜在ITO衬底上的受激发射 | 第127-129页 |
6.6.1 实验 | 第128页 |
6.6.2 结果和讨论 | 第128-129页 |
6.7 本章小结 | 第129-131页 |
总结 | 第131-133页 |
附录 | 第133-136页 |
一、 作者简介 | 第133页 |
二、 科研项目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33-134页 |
三、 发表文章目录 | 第134-135页 |
四、 专利 | 第135-136页 |
致谢 | 第1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