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·振动时效技术的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振动时效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1-13页 |
·国外研究情况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研究情况 | 第12-13页 |
·振动时效技术研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| 第13-16页 |
·振动时效机理的研究 | 第14页 |
·振动时效工艺的制定 | 第14-15页 |
·振动时效效果的评价 | 第15-16页 |
·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振动时效机理的分析 | 第17-30页 |
·残余应力的产生与消除 | 第17-21页 |
·残余应力的产生 | 第17-18页 |
·残余应力的分类 | 第18-19页 |
·残余应力的力学模型 | 第19-20页 |
·残余应力的消除 | 第20-21页 |
·改变残余应力的外界条件 | 第21-27页 |
·残余应力下的位错应力场 | 第21-24页 |
·交变力作用下金属的位错运动和组织变化 | 第24-26页 |
·位错的强化作用 | 第26-27页 |
·振动时效调整残余应力的机理 | 第27-28页 |
·振动时效工艺的简单程序 | 第27-28页 |
·振动处理过程中材料的应力和应变 | 第28页 |
·振动时效对金属构件疲劳寿命的影响 | 第28-30页 |
第3章 振动时效工艺及判据分析 | 第30-44页 |
·振动时效过程中结构动态参数的变化 | 第30-34页 |
·振动时效前后幅频特性曲线的变化 | 第31-32页 |
·振幅随时间变化曲线 | 第32-33页 |
·固有频率与时间的曲线 | 第33-34页 |
·振动时效工艺的制定 | 第34-36页 |
·激振力大小 | 第35页 |
·激振频率 | 第35-36页 |
·激振时间 | 第36页 |
·振动时效效果评定 | 第36-42页 |
·振动时效前后残余应力变化的测量 | 第36-37页 |
·尺寸精度稳定性的检验 | 第37页 |
·参数曲线评定时效效果的方法 | 第37-42页 |
·振动时效技术的适用性 | 第42-44页 |
第4章 振动时效装置的设计研究 | 第44-58页 |
·振动时效设备的构成 | 第44页 |
·振动时效设备的设计要点 | 第44-47页 |
·工件固有频率的求取 | 第45页 |
·激振力及其调整 | 第45页 |
·定时功能 | 第45页 |
·时效效果的快速检测 | 第45-46页 |
·设备主要部件的选择 | 第46-47页 |
·微机控制时效设备的电路设计分析 | 第47-55页 |
·主电路的设计 | 第48-50页 |
·前向通道电路分析 | 第50-52页 |
·后向通道电路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人机接口电路设计 | 第53-55页 |
·振动时效系统的程序设计分析 | 第55-58页 |
·单片机开发语言 | 第55-56页 |
·软件系统结构分析 | 第56页 |
·软件系统的流程与模块 | 第56-58页 |
第5章 振动时效技术的虚拟仿真 | 第58-76页 |
·仿真软件KeilC51 μ Vision2与Proteus7.1 | 第58-61页 |
·KeilC51集成开发环境 | 第58-59页 |
·可视化软硬件仿真工具Proteus7.1概述 | 第59-61页 |
·DP-51PROC单片机综合仿真试验仪 | 第61页 |
·模拟手动扫频 | 第61-63页 |
·功能说明与程序流程 | 第61-62页 |
·调试仿真 | 第62-63页 |
·模拟自动扫频 | 第63-66页 |
·功能与汇编源程序 | 第65页 |
·调试仿真 | 第65-66页 |
·直流电机驱动仿真 | 第66-69页 |
·直流电机PWM调速原理 | 第66-67页 |
·功能与电路连接 | 第67页 |
·调试仿真 | 第67-69页 |
·液晶显示仿真 | 第69-73页 |
·液晶模块LCM概述 | 第69-70页 |
·液晶显示控制器 | 第70-72页 |
·指令系统与程序文件 | 第72页 |
·LCM与单片机的连接 | 第72页 |
·模拟仿真 | 第72-73页 |
·基于LabVIEW的振动时效系统仿真 | 第73-76页 |
·LabVIEW与Advantech PCL-818L数据采集卡 | 第73-74页 |
·前面板设计 | 第74-75页 |
·模块框图设计 | 第75-76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6-78页 |
·结论 | 第76-77页 |
·展望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1页 |
致谢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