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引言 | 第8-10页 |
一、“单向度”理论形成的背景 | 第10-13页 |
(一) 当代工业文明的积极作用 | 第10-11页 |
(二) 当代工业文明的消极后果 | 第11-13页 |
二、“单向度”理论的内涵 | 第13-25页 |
(一) “单向度”含义 | 第13-14页 |
(二) “单向度”的现实表现 | 第14-23页 |
1、社会的单向度 | 第15-18页 |
2、思想文化的单向度 | 第18-20页 |
3、人的单向度 | 第20-23页 |
(三) 超越“单向度”的出路 | 第23-25页 |
三、得与失:对“单向度”理论的检讨 | 第25-43页 |
(一) “单向度”理论的贡献 | 第25-31页 |
1、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 | 第25-28页 |
2、深化了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运动的认识 | 第28-31页 |
(二) “单向度”理论的缺陷 | 第31-43页 |
1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修改和改造 | 第31-36页 |
2、过度偏激的科学技术伦理观 | 第36-39页 |
3、悲观主义的乌托邦革命理论 | 第39-43页 |
四、“单向度”理论的现实意义 | 第43-54页 |
(一) 为我们建构新世纪的价值观提供了启迪 | 第43-46页 |
(二) 为我们树立科学的科技发展观提供了启迪 | 第46-49页 |
(三) 为我们警惕工具理性在当代中国的膨胀提供一面镜子 | 第49-51页 |
(四) 为我们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注重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| 第51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