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1 导论 | 第7-11页 |
·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7-8页 |
·对“技工荒”的反思 | 第7页 |
·对“李约瑟问题”研究结论的反思 | 第7-8页 |
·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| 第8-9页 |
·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9-11页 |
2 古代技术工人——工匠的地位与作用 | 第11-18页 |
·古代技术主体——工匠 | 第11-13页 |
·技术主体的含义 | 第11页 |
·工匠——古代技术发展的主体的形成 | 第11-12页 |
·工匠从事的行业 | 第12-13页 |
·工匠的地位与作用 | 第13-18页 |
·工匠的地位 | 第13-14页 |
·工匠的作用 | 第14-18页 |
3 近代技术工人的地位与作用 | 第18-26页 |
·近代技术工人的形成 | 第18-20页 |
·传统工匠与近代技术工人的区别 | 第18-19页 |
·近代技术工人的形成 | 第19-20页 |
·近代技术工人的知识结构 | 第20-23页 |
·缄默知识 | 第21-22页 |
·技术理论知识 | 第22-23页 |
·近代技术工人的地位与作用 | 第23-26页 |
·近代技术工人的地位 | 第23页 |
·近代技术工人的作用 | 第23-26页 |
4 现代技术工人的地位与作用 | 第26-36页 |
·现代技术工人的特征 | 第26-29页 |
·现代技术工人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| 第26-27页 |
·就技能而言,现代社会对技术工人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| 第27-28页 |
·就智力而言,现代社会也对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| 第28-29页 |
·现代技术工人的地位与作用 | 第29-33页 |
·现代技术工人的地位 | 第29-31页 |
·现代技术工人的作用 | 第31-33页 |
·人才培养机制 | 第33-36页 |
·德国“双元制”’职业教育模式 | 第33-34页 |
·美国“市场化”职业教育模式 | 第34-36页 |
5 我国的“技工荒”问题 | 第36-46页 |
·我国“技工荒”的现状及其影响 | 第36-39页 |
·我国“技工荒”的现状 | 第36-37页 |
·“技工荒”对我国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·我国“技工荒”的原因 | 第39-43页 |
·国家没有充分认识到技术工人的地位 | 第40-41页 |
·没有充分认识到技术工人的作用 | 第41-43页 |
·解决我国“技工荒”的几点看法 | 第43-46页 |
·重视和尊重技术工人 | 第43-44页 |
·技工培养应该看清形势对症下药 | 第44-46页 |
6 结语 | 第46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