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43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5-40页 |
·离子液体 | 第15-22页 |
·离子液体的概述 | 第15-16页 |
·离子液体结构和分类 | 第16页 |
·离子液体的特点 | 第16-17页 |
·离子液体的合成 | 第17页 |
·离子液体在纳米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| 第17-22页 |
·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| 第18页 |
·金属纳米粒子催化剂 | 第18-20页 |
·负载型金属催化剂 | 第20-22页 |
·α,β-不饱和醛选择性加氢研究进展 | 第22-40页 |
·α,β-不饱和醛选择性加氢 | 第22-23页 |
·脂肪族α,β-不饱和醛选择性加氢 | 第22页 |
·芳香族α,β-不饱和醛选择性加氢 | 第22页 |
·杂环类α,β-不饱和醛选择性加氢 | 第22页 |
·萜类α,β-不饱和醛选择性加氢 | 第22-23页 |
·α,β-不饱和醛选择性加氢纳米催化剂 | 第23-39页 |
·纳米催化剂的种类 | 第23-38页 |
·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| 第38-39页 |
·α,β-不饱和醛选择性加氢机理和反应动力学 | 第39-40页 |
·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40-43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40-41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41-43页 |
·催化剂的制备 | 第41-42页 |
·催化剂的表征 | 第42页 |
·催化剂的应用研究 | 第42-43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43-56页 |
·主要试剂与仪器 | 第43-45页 |
·主要实验试剂 | 第43-44页 |
·仪器及设备 | 第44-45页 |
·二烷基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合成 | 第45-49页 |
·1-丁基·3-甲基-咪唑四氟化硼([Bmim]BF_4)的合成 | 第46页 |
·1-苄基-3-甲基-咪唑四氟化硼([Bzmim]BF_4)的合成 | 第46-47页 |
·1-(2-羟基乙基)-3-甲基-咪唑四氟化硼([C_2OHmim]BF_4)的合成 | 第47-48页 |
·1-(2-羟基乙基)-3-乙基-苯并咪唑四氟化硼([C_2OHeBim]BF_4)的合成 | 第48-49页 |
·催化剂的制备 | 第49-51页 |
·以咪唑类离子液体为溶剂 | 第49-51页 |
·Ni/SiO_2催化剂的制备 | 第49-50页 |
·M-Ni/SiO_2(M=La,Sm,Ce,Fe和Sn)催化剂的制备 | 第50页 |
·Ru/SiO_2催化剂的制备 | 第50页 |
·Pd/SiO_2催化剂的制备 | 第50-51页 |
·以醇-水混合液为溶剂 | 第51页 |
·催化剂的表征 | 第51-53页 |
·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(FT-IR) | 第51页 |
·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(XRD) | 第51-52页 |
·X射线能谱测试(EDS) | 第52页 |
·比表面和孔结构的测定 | 第52页 |
·热重和差热分析(TG/DSC) | 第52页 |
·氢气程序升温还原法测定催化剂还原性能(H_2-TPR) | 第52页 |
·元素分析(ICP-AES) | 第52-53页 |
·扫描电镜(SEM) | 第53页 |
·CO化学吸附测试(CO-TPD) | 第53页 |
·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 | 第53页 |
·分析方法及分析条件 | 第53-54页 |
·气相色谱分析条件 | 第53-54页 |
·气质联用分析条件 | 第54页 |
·反应活性、选择性及收率计算方法 | 第54-56页 |
第三章 离子液体中制备的负载型纳米镍基催化剂性能研究 | 第56-102页 |
·引言 | 第56-57页 |
·离子液体类型对Ni/SiO_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| 第57-64页 |
·催化剂的加氢性能 | 第57-58页 |
·催化剂比表面积和物相结构 | 第58-59页 |
·催化剂的成分分析 | 第59-60页 |
·催化剂的形貌特征 | 第60-61页 |
·催化剂的热重分析 | 第61-64页 |
·制备条件对Ni/SiO_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| 第64-70页 |
·焙烧温度的影响 | 第64-67页 |
·催化剂的加氢性能 | 第64页 |
·催化剂的物相结构 | 第64-66页 |
·催化剂的形貌特征 | 第66-67页 |
·还原温度的影响 | 第67-70页 |
·催化剂的加氢性能 | 第67-68页 |
·催化剂的物相结构 | 第68-69页 |
·催化剂的形貌特征 | 第69-70页 |
·镍含量对Ni/SiO_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| 第70-79页 |
·催化剂的加氢性能 | 第70-71页 |
·催化剂的孔结构与表面织构 | 第71-74页 |
·催化剂物相结构 | 第74-75页 |
·催化剂的形貌特征 | 第75-76页 |
·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| 第76-77页 |
·催化剂的红外分析 | 第77-79页 |
·助剂对Ni/SiO_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| 第79-93页 |
·不同助剂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| 第79-86页 |
·催化剂的加氢性能 | 第79页 |
·催化剂的孔结构与表面织构 | 第79-82页 |
·催化剂的物相结构 | 第82-84页 |
·催化剂的形貌特征 | 第84-85页 |
·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| 第85-86页 |
·助剂钐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| 第86-93页 |
·催化剂的加氢性能 | 第86-87页 |
·催化剂的孔结构和表面织构 | 第87-90页 |
·催化剂的红外分析 | 第90-91页 |
·催化剂的物相结构 | 第91页 |
·催化剂的形貌特征 | 第91-93页 |
·5%Sm-Ni/SiO_2催化剂上柠檬醛加氢反应条件的优化 | 第93-99页 |
·溶剂的选择 | 第93-94页 |
·反应压力的选择 | 第94-95页 |
·反应温度的选择 | 第95页 |
·催化剂用量的选择 | 第95-96页 |
·底物浓度的选择 | 第96-97页 |
·搅拌速率的选择 | 第97-98页 |
·反应时间的选择 | 第98-99页 |
·5%Sm-Ni/SiO_2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 | 第99-100页 |
·5%Sm-Ni/SiO_2催化剂用于其它α,β-不饱和醛加氢 | 第100页 |
·小结 | 第100-102页 |
第四章 离子液体中制备的Ru/SiO_2纳米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| 第102-112页 |
·引言 | 第102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02-111页 |
·催化剂的加氢性能 | 第102-103页 |
·催化剂的红外分析 | 第103-104页 |
·催化剂的孔结构和表面织构 | 第104-106页 |
·催化剂的物相结构 | 第106-107页 |
·催化剂的形貌特征 | 第107-108页 |
·催化剂的EDS表征 | 第108-110页 |
·催化剂的CO化学吸附 | 第110页 |
·5%Ru/SiO_2催化剂用于其它α,β-不饱和醛加氢 | 第110-111页 |
·小结 | 第111-112页 |
第五章 离子液体中制备的Pd/SiO_2纳米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| 第112-122页 |
·引言 | 第112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12-121页 |
·催化剂的加氢性能 | 第112-113页 |
·催化剂的孔结构和表面织构 | 第113-115页 |
·催化剂的物相结构 | 第115-116页 |
·催化剂的红外分析 | 第116-117页 |
·催化剂的形貌特征 | 第117-118页 |
·催化剂的EDS表征 | 第118-120页 |
·催化剂的CO化学吸附 | 第120页 |
·5%Pd/SiO_2催化剂用于其它α,β-不饱和醛加氢 | 第120-121页 |
·小结 | 第121-12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2-124页 |
·结论 | 第122-123页 |
·展望 | 第123-1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4-146页 |
致谢 | 第146-147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1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