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微生物学论文--微生物遗传学论文

始旋链霉菌基因组重排育种、普那霉素发酵条件优化及高产机理分析

致谢第1-6页
摘要第6-9页
Abstract第9-12页
目录第12-17页
第一章 文献综述第17-50页
   ·普那霉素的研究进展第17-29页
     ·普那霉素的化学结构第17-18页
     ·普那霉素的理化性质第18-19页
     ·普那霉素的作用机制第19-20页
     ·普那霉素的抗菌活性第20-23页
     ·普那霉素的临床应用第23页
     ·普那霉素合成的相关基因概述第23-29页
   (1) 普那霉素Ⅰ的生物合成第23-26页
   (2) 普那霉素Ⅱ的生物合成机理第26页
   (3) 普那霉素生物合成的调控基因第26-27页
   (4) 普那霉素的抗性基因第27-28页
   (5) 普那霉素的生物合成基因和抗性基因的分布第28-29页
   ·基因组重排技术第29-34页
     ·基因组重排技术的产生第29-30页
     ·基因组重排技术的原理第30页
     ·基因组重排的方法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基因组重排的特点第31页
     ·基因组重排技术在工业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第31-34页
   ① 提高微生物合成初级代谢产物的能力:第31-32页
   ② 提高微生物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能力:第32-34页
   ③ 提高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能力第34页
   ·AFLP技术的简介第34-38页
     ·AFLP技术的产生第35页
     ·AFLP技术的原理第35-36页
     ·AFLP的技术流程第36页
     ·AFLP的优点第36-37页
     ·AFLP技术的不足第37-38页
   ·RT-PCR技术的简介第38-44页
     ·RT-PCR的产生第38页
     ·RT-PCR的原理第38-39页
     ·RT-PCR实验的关键步骤第39-43页
   ① mRNA的提取第39-40页
   ② 提取的mRNA的质量检测第40-42页
   ③ RT-PCR反应第42-43页
     ·RT-PCR在基因表达方面的应用第43-44页
   ·蛋白质组学简介第44-48页
     ·蛋白质组学的产生第44-45页
     ·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组学的概念第45页
     ·蛋白质组学研究途径第45-47页
     ·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47-48页
   ·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目标第48-50页
第二章 普那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第50-76页
   ·引言第50-51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51-62页
     ·材料与试剂第51-52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第52-53页
     ·溶液配制第53-54页
     ·主要设备和仪器第54页
     ·孢子悬液的制备第54-55页
     ·紫外诱变和出发菌株的选择第55页
     ·菌丝体的培养和收集第55-56页
     ·原生质体制备第56页
     ·原生质体融合第56-57页
     ·基因组重排第57页
     ·还原糖和总糖测定第57-59页
     ·氨基氮测定第59页
     ·菌体干重测定第59-60页
     ·普那霉素测定第60-61页
     ·遗传稳定性实验第61页
     ·发酵罐实验第61-62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62-74页
     ·紫外诱变时间的确定第62页
     ·出发菌株的选择第62-63页
     ·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第63-68页
       ·甘氨酸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影响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·溶菌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影响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·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影响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·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影响第67-68页
     ·始旋链霉菌原生质体对自身产物耐受性的提高第68-69页
     ·普那霉素产量的提高第69-71页
     ·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试验第71-72页
     ·高产菌株和原始菌株菌落形态的比较第72-73页
     ·高产菌株与原始菌株在5L发酵罐中培养时生化特性的比较第73-7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4-76页
第三章 基因组改组菌株发酵条件的研究第76-94页
   ·引言第76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76-81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·菌株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·初始发酵培养基:第77页
       ·主要试剂:第77-78页
     ·主要设备第78-79页
     ·主要溶液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·中性甲醛溶液(18%)第79页
       ·酚酞溶液(1%)第79页
       ·甲基红溶液(0.1%)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·结晶紫染液第80页
       ·DNS试剂第80页
     ·还原糖和总糖测定第80页
     ·氨基氮测定第80页
     ·菌体干重测定第80页
     ·普那霉素测定第80页
     ·5L发酵罐发酵实验第80-81页
   ·结果和讨论第81-93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成分的优化第81-85页
       ·碳源对产物合成的影响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·氮源对产物合成的影响第83-85页
     ·培养条件的优化第85-88页
       ·种龄对产量的影响第85页
       ·接种量对产量的影响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·发酵初始pH对产量的影响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·发酵温度的产量的影响第87-88页
     ·发酵过程曲线第88-92页
     ·发酵罐上优化效果的比较第92-9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93-94页
第四章 始旋链霉菌基因组的多态性研究第94-109页
   ·引言第94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94-103页
     ·菌株第94-95页
     ·主要试剂:第95-96页
     ·主要设备第96-97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第97页
     ·缓冲液第97-98页
     ·培养方法第98页
     ·基因组DNA的提取和纯化第98-99页
     ·基因组DNA的检测第99页
     ·基因组DNA的酶切第99页
     ·酶切产物和接头的连接第99-100页
     ·预扩增反应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·选择性扩增反应第101页
     ·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和银染显色第101-103页
   ·结果和讨论第103-107页
     ·DNA提取和双酶切效果检验第103页
     ·预扩增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·选择性扩增第104-10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07-109页
第五章 与普那霉素合成相关的基因的表达丰度研究第109-124页
   ·引言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110-116页
     ·实验菌株和培养方法第110页
     ·主要试剂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·主要设备第111页
     ·链霉菌菌株的培养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·链霉菌总RNA的提取第112页
     ·粗提RNA样品的纯化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·总RNA的检测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·反转录反应(RT反应)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·PCR扩增产物电泳分析第115-116页
   ·结果和分析第116-121页
     ·总RNA粗提样品电泳分析第116页
     ·纯化后RNA样品电泳分析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·RNA浓度的测定及分析第117页
     ·高产菌株和原始菌株的不同发酵时间的基因表达丰度变化第117-121页
       ·核糖体RNA(rRNA)基因表达丰度分析第119页
       ·ptr抗性基因表达丰度分析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·spbR调控基因表达丰度分析第120页
       ·结构基因表达丰度分析第120-121页
   ·讨论第121-12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22-124页
第六章 始旋链霉菌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第124-150页
   ·引言第124页
   ·实验材料第124-128页
     ·菌株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第125页
     ·主要材料与溶剂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·溶液配制第126-128页
     ·主要设备和仪器第128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128-141页
     ·培养方法第128页
     ·细胞裂解方法第128-130页
     ·蛋白质含量测定(Bradford法)第130-132页
     ·单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132-135页
     ·双向凝胶电泳第135-141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141-147页
     ·蛋白质浓度标准曲线第141-142页
     ·细胞破碎方法的比较第142-143页
     ·裂解液的选择第143-144页
     ·原始菌株和高产菌株细胞内总蛋白质浓度的比较第144-145页
     ·SDS-PAGE电泳第145-146页
     ·出发菌株与诱变高产菌株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第146-147页
   ·讨论第147-14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48-150页
参考文献第150-162页
作者简历第162页

论文共16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特有濒危植物八角莲保护遗传学和分子亲缘地理学
下一篇: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与还原六价铬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