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. 引言 | 第10-23页 |
·绞股蓝生物学特性 | 第10页 |
·绞股蓝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| 第10-18页 |
·绞股蓝化学成分的研究 | 第10-15页 |
·绞股蓝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| 第15-16页 |
·绞股蓝的生理学研究 | 第16-17页 |
·绞股蓝的生态学及种质资源研究 | 第17页 |
·绞股蓝组织培养研究 | 第17-18页 |
·绞股蓝药理学研究 | 第18页 |
·水杨酸与植物次生代谢研究 | 第18-19页 |
·苯丙氨酸解氨酶 | 第19-20页 |
·植物体内保护酶的研究 | 第20-21页 |
·本论文研究的内容、目的及意义 | 第21-23页 |
2. 五个品系绞股蓝的总黄酮含量测定 | 第23-29页 |
·材料与仪器 | 第23页 |
·材料 | 第23页 |
·仪器 | 第23页 |
·方法 | 第23-25页 |
·对照品的制备 | 第23页 |
·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| 第23页 |
·显色原理及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4页 |
·精密度试验 | 第24页 |
·稳定性试验 | 第24页 |
·重现性试验 | 第24页 |
·加样回收率试验 | 第24-25页 |
·样品测定 | 第2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5-28页 |
·讨论 | 第28-29页 |
3. 绞股蓝组培苗总黄酮含量及酶活性研究 | 第29-42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0页 |
·材料 | 第29-30页 |
·材料处理 | 第30页 |
·方法 | 第30-33页 |
·RAL活性测定 | 第30-31页 |
·POD活性测定 | 第31页 |
·总黄酮含量变化 | 第31页 |
·SOD活性测定 | 第31-32页 |
·CAT活性的测定 | 第32-33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3-40页 |
·附加不同浓度的SA后PAL活性变化 | 第34-35页 |
·附加不同浓度SA后绞股蓝总黄酮含量 | 第35-36页 |
·附加不同浓度的SA后POD活性变化 | 第36-37页 |
·附加不同浓度SA后SOD酶活性变化 | 第37-38页 |
·附加不同浓度SA后CAT酶活性变化 | 第38-39页 |
·不同浓度的SA处理下绞股蓝组织培养苗的总黄酮含量与PAL、SOD、POD、CAT活性的相关性 | 第39-40页 |
·讨论 | 第40-42页 |
4. 绞股蓝总黄酮的组织化学定位及叶表皮荧光显微镜观察 | 第42-48页 |
·材料、仪器与试剂 | 第42-43页 |
·材料 | 第42页 |
·仪器与试剂 | 第42-43页 |
·方法 | 第43-44页 |
·表皮处理方法 | 第43页 |
·切片方法 | 第43-44页 |
·染色方法 | 第44页 |
·结果观察 | 第44-46页 |
·绞股蓝叶表皮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| 第44页 |
·绞股蓝叶的解剖结构 | 第44-45页 |
·绞股蓝茎的解剖结构 | 第45页 |
·柠檬酸/硼酸染色结果 | 第45页 |
·二苯基硼酸-2-氨基乙酯染色结果 | 第45页 |
·三氯化铝法染色结果 | 第45-46页 |
·醋酸镁染色结果 | 第46页 |
·讨论 | 第46-48页 |
5. 结论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7页 |
图版及图版说明 | 第57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