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蒙古丛藓科植物系统分类及区系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7页 |
一 研究内容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4-20页 |
1 丛藓科系统分类研究历史与现状 | 第14-17页 |
2 国内丛藓科研究历史、现状和发展趋势 | 第17-19页 |
3 内蒙古丛藓科植物研究历史和现状 | 第19-20页 |
三 内蒙古自然环境概述 | 第20-21页 |
四 丛藓科植物的一般形态特征 | 第21-24页 |
1 配子体特征 | 第21-22页 |
2 繁殖方式 | 第22页 |
3 孢子体特征 | 第22-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4-27页 |
第二章 内蒙古丛藓科的分类 | 第27-155页 |
一 材料与方法 | 第27-29页 |
1 标本来源 | 第27页 |
2 鉴定方法 | 第27-28页 |
3 分类学处理 | 第28-29页 |
二 分类与讨论 | 第29-145页 |
三 小结 | 第145-1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7-155页 |
第三章 分支系统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 | 第155-240页 |
一 分支系统学研究 | 第155-183页 |
1 单系类群分析 | 第155-156页 |
2 外类群的选择 | 第156页 |
3 性状选择和极性判断 | 第156-166页 |
4 数据分析方法 | 第166-168页 |
5 结果 | 第168-181页 |
6 结论 | 第181-183页 |
二 分子系统学研究 | 第183-230页 |
1.分子系统学研究概况 | 第183-196页 |
·苔藓植物门的系统发育关系 | 第184-191页 |
·丛藓科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| 第191-192页 |
·藓类分子系统学的研究前景和展望 | 第192-196页 |
2.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96页 |
3.材料与方法 | 第196-202页 |
·试剂及仪器 | 第196-197页 |
·材料来源 | 第197页 |
·实验流程 | 第197-199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199-202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202-225页 |
·总DNA的提取 | 第202-203页 |
·PCR扩增的结果 | 第203-205页 |
·测序结果 | 第205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205-225页 |
·测序获得序列的比对结果 | 第205-214页 |
·丛藓科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| 第214-218页 |
·对齿藓属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| 第218-219页 |
·墙藓属及其相关属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| 第219-225页 |
5 讨论 | 第225-230页 |
三 总结和探讨 | 第230-2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32-240页 |
第四章 内蒙古丛藓科植物区系和地理分布研究 | 第240-253页 |
一 内蒙古丛藓科属、种构成 | 第240页 |
二 种的地理成分分析 | 第240-245页 |
三 内蒙古与不同地区丛藓科植物区系的比较 | 第245-246页 |
四 地理分布分析 | 第246-250页 |
五 小结 | 第250-2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52-253页 |
致谢 | 第253-25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254-255页 |
附录1 内蒙古丛藓科植物名录 | 第255-260页 |
附录2 形态解剖图 | 第260-284页 |
附录3 rps4序列数据矩阵 | 第284-293页 |
附录4 部分测定序结果 | 第293-2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