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7页 |
| 目录 | 第7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| 第二章 工会维权理论 | 第13-22页 |
| ·工会的界定 | 第13页 |
| ·自由结社权 | 第13-14页 |
| ·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理论 | 第14-17页 |
| ·美国工会维权理论 | 第15-16页 |
| ·日本工会维权理论 | 第16页 |
| ·瑞典工会维权理论 | 第16-17页 |
| ·马列主义的工会理论 | 第17-18页 |
| 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会维权理论 | 第18-19页 |
| ·对工会理论的再认识 | 第19-22页 |
| 第三章 中国工会发展历程回顾 | 第22-24页 |
| ·民主革命时期 | 第22页 |
| 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| 第22-23页 |
| ·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| 第23-24页 |
| 第四章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社会背景及工会维权现状 | 第24-33页 |
| ·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社会背景 | 第24-25页 |
| ·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工会维权现状 | 第25-33页 |
| ·中国企业共性维权问题 | 第25-29页 |
| ·不同所有制企业中工会维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3页 |
| 第五章 中国工会维权职能缺失成因分析 | 第33-43页 |
| ·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| ·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"劳权" | 第34-35页 |
| ·工人集体罢工权的缺失与"资本罢工" | 第35-37页 |
| ·工人集体罢工权的缺失 | 第35-36页 |
| ·"资本罢工" | 第36-37页 |
| ·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和劳资关系的变化 | 第37-38页 |
| ·社会阶层的多元化 | 第37页 |
| ·劳资关系的变化 | 第37-38页 |
| ·工会缺乏独立性 | 第38-40页 |
| ·工会在组织上缺乏独立性 | 第39页 |
| ·工会在经济上缺乏独立性 | 第39-40页 |
| ·现行法律、法规对工会维权保障不力 | 第40页 |
| ·有关法律、法规规定不健全 | 第40页 |
| ·对法律规定的正确理解 | 第40页 |
| ·工会职能多重和本职职能被削弱并且行政化 | 第40-41页 |
| ·中国现阶段职工队伍构成和分布的变化 | 第41页 |
| ·经济全球化导致资本"欺负"劳动 | 第41-43页 |
| 第六章 中国工会改革的对策研究 | 第43-51页 |
| ·以行业工会取代企业工会 | 第43-44页 |
| ·以行业工会取代企业工会建立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表达机制 | 第43-44页 |
| ·建立行业工会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| 第44页 |
| ·建设行业工会,必须打造学习型组织 | 第44页 |
| ·建立在集体谈判制度上的对罢工权的认可 | 第44-45页 |
| ·加强立法,健全法律法规和维权机制体系,从制度给予保障 | 第45-47页 |
| ·工会要积极参与全国和地方涉及职工和工会工作的立法工作 | 第45-46页 |
| ·应立法确认代表诉讼权 | 第46页 |
| ·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关于工会维护职能的立法 | 第46-47页 |
| ·建立有效的工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| 第47-48页 |
| ·建立和完善职业化的工会工作者维权机制 | 第47页 |
| ·建立和完善社会考核评价机制 | 第47-48页 |
| ·建立完善工会主席直选制度 | 第48页 |
| ·工会和党、政关系的重新调整 | 第48-50页 |
| ·工会与党的关系重新调整 | 第49页 |
| ·工会与政府关系的重新调整 | 第49-50页 |
| ·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| 第50页 |
| ·工会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合作 | 第50-51页 |
| 结语 | 第51-52页 |
| 注释 | 第52-5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3-58页 |
| 致谢 | 第58-59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