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一、生态旅游概述 | 第9-15页 |
(一)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其特征 | 第9-11页 |
1. 生态旅游的兴起 | 第9页 |
2. 生态旅游的概念 | 第9-10页 |
3. 生态旅游的特征 | 第10-11页 |
(二) 生态旅游资源 | 第11-13页 |
1. 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| 第11-12页 |
2.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 | 第12-13页 |
(三)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| 第13-15页 |
1.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3页 |
2.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| 第13-15页 |
二、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相关理论问题分析 | 第15-17页 |
(一) 生态旅游法律化的重要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 生态旅游法律制度能够引导生态旅游正确的发展方向 | 第15页 |
2. 生态旅游法律制度有助于解决生态旅游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| 第15页 |
3. 生态旅游法律制度有助于社会、经济、环境三者关系和效益的平衡 | 第15-16页 |
4. 生态旅游法律制度能够促进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和行为的养成 | 第16页 |
(二) 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界定 | 第16-17页 |
三、国外部分国家生态旅游法律制度评析 | 第17-28页 |
(一) 美国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 | 第17-20页 |
1. 重视法律制度的建设,使与生态旅游相关的人类活动有法可依 | 第18页 |
2. 管理科学,确保生态旅游活动有序进行 | 第18页 |
3. 规划设计高度集中,使生态旅游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| 第18-19页 |
4. 建立了环境教育制度,使生态旅游观念深入人心 | 第19页 |
5. 管理与经营分离、收支两条线 | 第19-20页 |
(二) 澳大利亚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 | 第20-22页 |
1. 立法完善,执法严格 | 第20页 |
2.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| 第20-21页 |
3. 生态旅游开发实行不同于环境与资源保护事业的管理机制 | 第21页 |
4. 依靠社会参与发展生态旅游 | 第21页 |
5. 建立健全生态旅游认证制度 | 第21-22页 |
6. 中介组织发挥重要作用 | 第22页 |
7. 寓教于游,重视环保宣传 | 第22页 |
(三) 日本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 | 第22-24页 |
1. 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健全 | 第23页 |
2. 管理、经营以及社区合作有机结合 | 第23页 |
3. 以保护生态为开展生态旅游的前提 | 第23页 |
4. 将生态教育贯穿于各种生态旅游项目中 | 第23-24页 |
(四) 肯尼亚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 | 第24-25页 |
1. 政府的支持及当地居民的参与 | 第24页 |
2. 建立独立的管理部门 | 第24-25页 |
3. 重视当地居民的利益 | 第25页 |
4. 旅游与保护协调发展 | 第25页 |
(五) 国外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| 第25-28页 |
1. 建立高效率的生态旅游管理部门 | 第26页 |
2. 重视生态旅游规划 | 第26页 |
3. 建立生态旅游认证制度 | 第26页 |
4. 依靠社区参与制度发展生态旅游 | 第26-27页 |
5. 注重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制度 | 第27-28页 |
四、云南省生态旅游法律制度评析 | 第28-40页 |
(一) 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简介 | 第28-29页 |
(二) 云南省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 | 第29-31页 |
1. 地理环境特殊 | 第29页 |
2. 气候类型独特 | 第29-30页 |
3. 生物资源丰富 | 第30页 |
4. 民族风情绚丽多姿 | 第30-31页 |
(三) 云南省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现状 | 第31-40页 |
1. 管理体制不顺 | 第33-34页 |
2. 缺乏合理的生态旅游规划制度 | 第34-35页 |
3. 缺乏生态旅游认证制度 | 第35-36页 |
4. 社区参与严重不足 | 第36-37页 |
5. 生态环境教育意识薄弱 | 第37-38页 |
6. 缺乏严格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 | 第38-40页 |
五、完善云南省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建议 | 第40-52页 |
(一) 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制 | 第40-42页 |
1. 选择符合云南省省情的管理模式 | 第40-41页 |
2. 将管理权与经营权分开 | 第41页 |
3. 实现科学管理、严格管理 | 第41-42页 |
(二) 建立严谨的生态旅游规划制度 | 第42-44页 |
1. 确定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目标 | 第42页 |
2. 确立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原则 | 第42-43页 |
3. 规范生态旅游规划 | 第43页 |
4. 公开选择优秀规划设计机构 | 第43-44页 |
5. 明确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| 第44页 |
6. 重视生态旅游规划实施的监督 | 第44页 |
(三) 建立生态旅游认证制度 | 第44-47页 |
1. 认证机构 | 第45页 |
2. 认证标准 | 第45页 |
3. 认证内容 | 第45-46页 |
4. 申请认证应当出于自愿 | 第46页 |
5. 限定生态旅游产品认证标识的使用期限 | 第46页 |
6. 认证费用 | 第46-47页 |
(四) 改进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制度 | 第47-48页 |
1. 建立社区参与制度的决策体制 | 第47页 |
2. 对社区进行深层次的经济激励,合理分配生态旅游收益 | 第47-48页 |
3. 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 | 第48页 |
(五) 完善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制度 | 第48-50页 |
1. 加强相关法律、法规的宣传工作,增强各生态旅游参与主体的守法意识 | 第49页 |
2. 针对生态旅游不同参与主体,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| 第49-50页 |
(六) 健全法律责任追究制度 | 第50-52页 |
1. 明确各方的权利以及法律责任 | 第50页 |
2. 确定制裁标准,加大处罚力度 | 第50页 |
3. 增强政府对生态旅游管理的法律责任 | 第50-52页 |
结束语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9页 |
附录A (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)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