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秦时期农业管理思想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一章 导言 | 第10-17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5页 |
| ·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1-14页 |
| 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4-15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| 第15页 |
| ·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| ·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16-17页 |
| 第二章 先秦时期农业管理思想的哲学依据 | 第17-21页 |
| ·“三才论”思想 | 第17-18页 |
| ·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 | 第18-19页 |
| ·阴阳五行说 | 第19-21页 |
| ·阴阳说 | 第19页 |
| ·五行说 | 第19-21页 |
| 第三章 先秦农业管理思想形成的基础 | 第21-26页 |
| ·先秦农业的历史发展略述 | 第21-23页 |
| ·先秦概念的界定 | 第21页 |
| ·史前时期农业的发展 | 第21-22页 |
| ·夏商周时期农业的发展 | 第22-23页 |
| ·先秦时期重农思想的形成发展 | 第23-26页 |
| ·重农思想形成的背景 | 第23-24页 |
| ·重农思想的含义 | 第24-26页 |
| 第四章 农业生态管理思想 | 第26-31页 |
| ·生态农业思想 | 第26页 |
| ·大农业的生态系统观 | 第26-27页 |
| ·土地资源管理思想 | 第27-28页 |
| ·合理开发土地资源,反对滥用地力 | 第27-28页 |
| ·休养地力,因地制宜 | 第28页 |
| ·水资源管理思想 | 第28-29页 |
| ·山林资源管理思想 | 第29-31页 |
| 第五章 农业生产管理思想 | 第31-42页 |
| ·农时管理思想 | 第31-32页 |
| ·不误农时 | 第31-32页 |
| ·无夺民时 | 第32页 |
| ·农地管理思想 | 第32-35页 |
| ·土地制度的管理 | 第32-33页 |
| ·因地制宜 | 第33-35页 |
| ·农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| 第35-40页 |
| ·农业劳动力的管理思想 | 第35-38页 |
| ·农官管理思想 | 第38-40页 |
| ·农产品贮存的管理 | 第40-42页 |
| 第六章 农产品市场的管理思想 | 第42-47页 |
| ·市场的出现 | 第42页 |
| ·农产品质量的管理 | 第42-43页 |
| ·物价的管理 | 第43-44页 |
| ·商品价格的制定 | 第43页 |
| ·控制物价的稳定 | 第43-44页 |
| ·商税的管理 | 第44-45页 |
| ·关税的管理 | 第44-45页 |
| ·市税的管理 | 第45页 |
| ·国家贸易和收放贷金的管理 | 第45-47页 |
| 第七章 先秦农业管理思想的实际价值 | 第47-57页 |
| ·先秦农业管理思想的价值 | 第47-50页 |
| ·农业生产管理思想的作用 | 第47-48页 |
| ·先秦户籍制度管理思想的合理性 | 第48-49页 |
| ·先秦农产品市场管理思想的启发 | 第49-50页 |
| ·先秦农业生态管理思想的功能 | 第50页 |
| ·先秦农业管理思想的不足 | 第50-51页 |
| ·理论本身的缺陷 | 第50-51页 |
| ·经验性 | 第51页 |
| ·朴素性 | 第51页 |
| ·先秦农业管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 | 第51-57页 |
| ·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| 第52页 |
| ·先秦农业生态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| 第52-53页 |
| ·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策略 | 第53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-60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