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5页 |
| ·微生物多样性概念 | 第12-13页 |
| ·生理多样性 | 第12页 |
| ·生态系统多样性 | 第12-13页 |
| ·行为方式多样性 | 第13页 |
| ·进化或遗传多样性 | 第13页 |
| ·功能多样性 | 第13页 |
| ·微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与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·固氮作用 | 第14页 |
| ·促进腐殖酸的形成 | 第14页 |
| ·降解污染物 | 第14页 |
| ·释放难溶矿质中的营养元素 | 第14页 |
| ·提高植物抗逆性 | 第14页 |
| ·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| 第14-17页 |
| ·微生物平板培养方法 | 第15页 |
| ·BIOLOG 微平板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·脂肪酸分析方法 | 第16页 |
| ·分子生物学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·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子 | 第17-19页 |
| ·土壤类型 | 第18页 |
| ·水分和温度 | 第18页 |
| ·植被 | 第18-19页 |
| ·耕作方式 | 第19页 |
| ·农药 | 第19页 |
| ·施肥 | 第19页 |
| ·化肥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 | 第19-2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21-23页 |
| ·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3-25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3页 |
| ·目的与意义 | 第23-24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|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33页 |
| ·材料 | 第25-26页 |
| ·供试土壤 | 第25页 |
| ·引物 | 第25页 |
| ·菌株与质粒 | 第25页 |
| ·实验材料及试剂盒 | 第25页 |
| ·试剂 | 第25-26页 |
| 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6页 |
| ·分析软件 | 第26-27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7-33页 |
| ·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| 第27-28页 |
| ·土壤微生物总DNA 提取 | 第28-29页 |
| ·细菌16S rDNA 片段的扩增与克隆文库的构建 | 第29-30页 |
| ·RFLP 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·0-1 分析 | 第31页 |
| ·RFLP 酶切类型聚类分析 | 第31页 |
| ·统计分析 | 第31-32页 |
| ·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细菌类型分析 | 第32页 |
| ·DNA 序列测定 | 第32页 |
| ·16S rDNA 的系统发育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33-57页 |
| ·土壤微生物总DNA 提取 | 第33页 |
| ·细菌 16S rDNA 片段的扩增 | 第33页 |
| ·克隆文库的菌落PCR | 第33-34页 |
| ·限制性内切酶 Hha I 和 Rsa I 酶切细菌 16S rDNA 片段 | 第34-43页 |
| ·对照处理的细菌16S rDNA 酶切结果 | 第34页 |
| ·1/2 倍正常施肥量处理的细菌16S rDNA 酶切结果 | 第34页 |
| ·正常施肥量处理的细菌16S rDNA 酶切结果 | 第34页 |
| ·5 倍正常施肥量处理的细菌16S rDNA 酶切结果 | 第34-43页 |
| ·RFLP 类型统计 | 第43-44页 |
| ·RFLP 酶切类型聚类分析 | 第44-49页 |
| ·不同施肥处理的多样性指数比较 | 第49-50页 |
| ·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细菌类型分析 | 第50-51页 |
| ·典型克隆的 16S rDNA 系统发育分析 | 第51-57页 |
| ·各处理系统发育树构建及分析 | 第51-55页 |
| ·样本细菌分布 | 第55-57页 |
| 第四章 讨论 | 第57-63页 |
| ·土壤样品风干处理 | 第57-58页 |
| ·土壤总DNA 的提取与纯化 | 第58页 |
| ·细菌 16S rDNA 片段克隆文库的构建 | 第58-59页 |
| ·不同施肥处理的多样性指数比较 | 第59-60页 |
| ·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细菌类型分析 | 第60页 |
| ·典型克隆的 16S rDNA 的系统发育分析 | 第60-63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3-65页 |
| ·结论 | 第63页 |
| ·研究特色 | 第63页 |
| ·研究展望 | 第63-6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5-73页 |
| 致谢 | 第73-74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