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药学论文--中药化学论文

竹叶黄酮和挥发油的制备及生物活性的研究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3页
目录第13-19页
1.竹叶黄酮化合物及挥发油研究进展第19-41页
   ·引言第19-20页
     ·研究背景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·我国竹类资源现状第19页
       ·主要竹产区竹子资源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·竹叶的药用效果第20页
   ·竹叶资源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-36页
     ·竹叶活性成分研究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·竹叶主要化学成分种类及作用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·竹叶主要活性成分精深加工与利用第23-24页
     ·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现状第24-35页
       ·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·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·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研究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·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结构类型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·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检验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·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作用第34-35页
     ·竹叶挥发油研究现状第35-36页
   ·目前竹叶黄酮和挥发油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6-37页
   ·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7-38页
   ·研究技术路线第38页
   ·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8-41页
2.四种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第41-77页
   ·前言第41页
   ·材料和方法第41-45页
     ·材料、试剂第41-43页
     ·样品提取及溶液制备第43页
     ·实验仪器第43页
     ·仪器工作条件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·液相色谱条件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·质谱条件第44-45页
     ·化合物鉴定程序第45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45-74页
     ·液相色谱分离条件的优选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·色谱柱的选择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·洗脱剂及洗脱程序的选择第47-48页
     ·提取方法的选择第48页
     ·竹种的选取第48页
     ·竹叶提取物的HPLC-DAD/Q-TOF/MS/MS数据分析第48-74页
       ·四种竹叶提取物色谱图、总离子流图及鉴定结果第48-55页
       ·双碳苷黄酮化合物(Di-C-glycosylflavones)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·单碳苷黄酮化合物(Mono-C-glycosylflavones)第59-64页
       ·氧碳双苷黄酮化合物(O,C-Diglycosylflavones)第64-70页
       ·氧苷黄酮化合物(O-glycosylflavones)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·黄酮苷(Flavonoid aglycones)第73页
       ·其他黄酮化合物(Other flavonoid compound)第73页
       ·酚酸类化合物(Phenolic acid)第73-74页
     ·竹叶黄酮化合物种类与竹种的关系第7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4-77页
3.竹叶黄酮随种类和生长季节的变化规律第77-93页
   ·前言第77页
   ·材料和方法第77-79页
     ·材料、试剂第77-78页
     ·样品提取及溶液制备第78页
       ·标准溶液的制备第78页
       ·样品溶液的提取制备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有机溶剂直接提取法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索氏提取法第78页
     ·实验仪器第78页
     ·HPLC工作条件第78页
     ·HPLC定量方法评价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·线性范围第78页
       ·准确度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·精确度第79页
       ·最低检测限(LOD)和最低检测量(LOQ)第79页
       ·干叶中总黄酮及主要黄酮化合物的计算方法第79页
     ·统计分析第79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79-90页
     ·HPLC定量方法评价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·标准曲线、线性范围和线性关系考察第79页
       ·准确度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·精确度第80页
       ·检测限的考察第80页
     ·竹叶提取物提取方法的选择及条件优化第80-82页
     ·四种竹子竹叶总黄酮含量随季节变化规律第82-84页
     ·不同季节毛竹叶中主要黄酮化合物的含量变化第84-85页
     ·不同季节苦竹叶黄酮化合物的含量变化第85-87页
     ·不同季节绿竹叶黄酮化合物的含量比较第87-89页
     ·不同季节黄甜竹叶黄酮化合物的含量比较第89-9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90-93页
4.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参数优化研究第93-107页
   ·前言第93页
   ·材料和方法第93-97页
     ·主要实验材料第93-94页
     ·实验仪器和设备第94页
     ·竹叶黄酮的提取第94页
     ·竹叶提取液中黄酮含量HPLC法测定及黄酮得率计算第94页
     ·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试验设计第94-96页
     ·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第96-97页
   ·回归模型的求取第97-101页
     ·回归方程参数的计算第97-99页
     ·回归方程和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第99-101页
   ·回归模型讨论分析第101-105页
     ·主效应分析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·单因素效应分析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·两因素交互效应分析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·最佳方案的求解第10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05-107页
5.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与纯化工艺的研究第107-113页
   ·前言第107页
   ·材料和方法第107-109页
     ·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第107页
     ·实验方法第107-109页
       ·乙醇溶液热回流提取竹叶黄酮化合物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·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竹叶黄酮粗提物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·竹叶提取物黄酮含量HPLC法测定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·公式计算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·统计分析第108-109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109-112页
     ·四种竹叶黄酮粗提物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·大孔吸附树脂的选择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·柱纯化毛竹黄酮粗提物第11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12-113页
6.竹叶黄酮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第113-129页
   ·前言第113-114页
   ·材料和方法第114-119页
     ·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第114页
     ·实验方法第114-119页
       ·竹叶提取物主要化学成分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·竹叶黄酮提取物总的抗氧化能力的测定第116页
       ·竹叶黄酮提取物还原能力的测定第116页
       ·竹叶黄酮提取物清除羟自由基的测定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·竹叶黄酮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第117页
       ·大鼠体内抗氧化实验模型第117-119页
       ·统计分析第119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119-127页
     ·四种竹叶黄酮提物主要化学成分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·体外抗氧化测试结果第120-125页
       ·竹叶黄酮提取物总的抗氧化能力第120-122页
       ·竹叶黄酮提取物还原能力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  ·竹叶黄酮提取物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第124页
       ·竹叶黄酮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·大鼠体内抗氧化测试结果第125-12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27-129页
7.竹叶挥发油组分的研究第129-147页
   ·前言第129页
   ·材料和方法第129-133页
     ·材料、试剂第129-130页
     ·实验仪器第130页
     ·气质联用仪分析条件第130页
     ·气相色谱仪分析条件第130页
     ·SDE装置提取竹叶挥发油第130-131页
     ·VOD提取竹叶挥发油第131页
     ·SFE法提取竹叶挥发油第131-132页
     ·SEM法提取竹叶挥发油第132页
     ·统计分析第132-133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133-144页
     ·竹叶挥发油提取方法的选取第133-138页
     ·四种竹叶挥发油成分比较第138-143页
     ·四种竹叶挥发油中主要化合物含量对比第143-144页
   ·本章小节第144-147页
8.竹叶挥发油抑菌活性研究第147-153页
   ·前言第147页
   ·材料和方法第147-149页
     ·主要实验材料第147-148页
       ·竹叶挥发油第147页
       ·供试菌株第147页
       ·培养基第147-148页
       ·主要仪器第148页
     ·实验方法第148页
       ·菌种活化第148页
       ·抑菌试验第148页
       ·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MIC测定第148页
     ·统计分析第148-149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149-151页
     ·毛竹叶挥发油的抑菌作用第149-151页
     ·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MIC测定第15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51-153页
9.结论与展望第153-155页
   ·结论第153-154页
   ·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54页
   ·展望第154-155页
参考文献第155-169页
缩略语第169-175页
个人简介第175-177页
导师简介第177-179页
导师简介第179-181页
获得成果目录清单第181-183页
致谢第183页

论文共18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梅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
下一篇:基于物理模型的落叶松林虫害遥感监测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