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植物学论文--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

东灵山地区主要森林群落及其优势种叶功能性状比较与分析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目录第7-10页
1 引言第10-20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·叶功能性状相关术语第11-14页
     ·比叶面积第11-12页
     ·叶大小第12页
     ·叶干物质含量第12页
     ·叶氮浓度和叶磷浓度第12页
     ·叶寿命第12-13页
     ·叶片物理强度第13页
     ·叶物候第13页
     ·叶光合途径第13页
     ·叶的冻敏感性第13-14页
   ·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第14页
   ·叶功能性状与环境的关系第14-16页
     ·叶功能性状随气候的变化规律第14-15页
     ·叶功能性状随地理空间变异的变化规律第15-16页
   ·叶功能性状的应用和研究展望第16-17页
     ·全球叶片经济型谱第16页
     ·植物生态策略研究第16页
     ·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第16-17页
     ·叶功能性状研究展望第17页
   ·国内研究进展第17-19页
   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-20页
2 研究区域和研究材料第20-25页
   ·研究区域概况第20-21页
     ·自然环境概况第20页
     ·气候概况第20页
     ·地质地貌与土壤概况第20-21页
     ·植被概况第21页
   ·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第21-22页
   ·样地概况和研究物种选择第22-25页
     ·各样地地形因子概况第22-23页
     ·各样地研究物种选择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·重要值计算第23页
       ·选择物种情况第23-25页
3 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第25-29页
   ·植物叶片的测定第25-27页
     ·叶干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第25页
     ·叶大小和比叶面积的测定方法第25页
     ·叶厚度的测定方法第25页
     ·叶氮浓度、叶磷浓度和叶钾浓度和的测定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·植物样品的消煮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·植物全氮的测定第26页
       ·植物全磷的测定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·植物全钾的测定第27页
       ·叶氮浓度、叶磷浓度和叶钾浓度的计算公式第27页
   ·数据处理方法第27-29页
     ·相关分析、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第27页
     ·灰色关联度分析第27页
     ·群落间叶功能性状的比较第27-29页
4 结果与分析第29-39页
   ·优势植物的叶功能性状及其影响因素第29-35页
     ·叶功能性状间相关性第29-30页
     ·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第30-31页
     ·海拔对优势树种叶功能性状的影响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·海拔对辽东栎叶功能性状的影响第31页
       ·海拔对黑桦叶功能性状的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·海拔对胡桃楸叶功能性状的影响第32页
       ·海拔对山杨叶功能性状的影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海拔间叶功能性状变化趋势第33-34页
     ·叶片所处方向对优势树种叶功能性状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·不同群落间叶功能性状的比较第35-39页
     ·不同群落叶干物质含量与比叶面积变化趋势第35页
     ·不同群落叶大小与叶厚度变化趋势第35-36页
     ·不同群落叶氮浓度、叶磷浓度和叶钾浓度变化趋势第36-37页
     ·不同群落优势植物N:P比特征第37-39页
5 结论与讨论第39-46页
   ·讨论第39-42页
     ·优势植物的叶功能性状及其影响因素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·叶功能性状间的关系第39页
       ·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·同一物种叶功能性状因海拔、方向引起的差异第40-41页
     ·不同群落间叶功能性状的比较第41-42页
   ·结论第42-43页
   ·本文存在问题及建议第43-46页
参考文献第46-52页
个人简历第52-54页
导师简介第54-56页
致谢第56页

论文共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岷江上游植被复原与恢复评价
下一篇:镜泊湖熔岩台地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